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82.
闵西鸿 《考试周刊》2009,(30):14-15
本文对宇文所安的《文赋》译文的一小片段译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宇文所安译文中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83.
历经数千年积淀而传承下来的古代诗词文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结构看似简单而严谨无懈,形象类似素描而不无丰满,内容短小精悍而意蕴深长,思想朴素之至而情感浑厚,读来无不给人传递情趣和美感。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之。首先,初读感知,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古人强调,"情动而辞发"。而他们的"情"源自何处?"言"又  相似文献   
84.
一、知识导引晋人陆机《文赋》有言:“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语言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尺,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为载体。  相似文献   
85.
邯郸近代女作家李(丽 攵)英文赋诗词皆能,尤以诗为佳。她语言功力深厚、史感浓重,其诗雄迈刚健,且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与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风格上非常相近。  相似文献   
86.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87.
《赋》是我国论史上第一篇系统地论述学创作内部规律的专。陆机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诗歌特点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抒发情感,突破了儒家“礼义”之束缚,对后世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苏轼是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和试卷上。本期,我们推出两篇苏轼的佳作及其赏读,以飨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同学们。其中的《留侯论》是一篇策论,类似于我们的考试作文,可苏轼照样写得立意新颖,见解深刻。这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相似文献   
89.
就文学创造构思阶段灵感问题的认识,从士衡《文赋》“天机”论到彦和《文心》“神思”说,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流变脉络。陆机与刘勰关于灵感的讨论,就其本质、特性、来源诸方面皆有阐发:关于本质,灵感内涵的确定性逐步提升;关于特征,从单纯的现象描述发展到现象背后学理的揭示,展示了对灵感特征认识的深化;关于来源,从无以识之到提出灵感产生系统方法论,体现了灵感理论化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灵感学说于魏晋时期,士衡、彦和二人之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为丰富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做出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90.
在许多同学眼里,灵感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东西,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机<文赋>),令人"豁然贯通"、"顷刻顿悟",笔走龙蛇,犹如神助,瞬问便留下神来之笔,甚或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