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92.
一个人的写作,除完成指令性的任务,余者往往是心有所感而发为文章的。钱钟书举陆机《文赋》“思涉乐而必笑,方言哀而已叹”,加以阐发,指出情动而形于言,感生而发为文,“乐”而后“思涉”“哀”而后“方言”。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相似文献   
93.
赵欣 《鸡西大学学报》2004,4(2):73-74,77
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对艺术创作的灵感现象,陆机《文赋》较早作了自觉的研究。围绕《文赋》对灵感的探讨,从灵感的突发性第三个方面展开论析,阐释灵感特点。  相似文献   
94.
张露 《中国博物馆》2004,(1):F003-F003
《出师颂》是东汉人史孝山所作的一篇名赋,因其用词清铄、韵散兼备,被收入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集的《选》。故宫博物院2003年7月购藏的隋贤章草书《出师颂》(又称绍兴本《出师颂》),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此的墨迹。  相似文献   
95.
陆机的《文赋》自创作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经典篇章,学者多看重《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说"。但从文本来看,"缘情"只有数句提及,"想象"主要在"其始也"一段中展开,都不是陆机论述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文赋》全篇贯穿始终的线索,因而也成为理解《文赋》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6.
殷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向以浑厚凝重、古雅端丽著称,其文辞——铭文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也恒为人所称道。铭文的语言风格如何呢?陆机说过“铭博约而温润”,(《文赋》)刘勰说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文心雕龙&;#183;铭箴》)验之殷周青铜器铭文,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总体说来,与金文的书体风格相适应,铭文的语言风格堪称庄重典雅。这极易理解。在商周时代,能铸造钟鼎彝器并将文字施之其上的,寻常之人不作此想,  相似文献   
97.
古今对陆机《文赋》的评价褒贬不一。否定者认为其是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意""物""文"三者的关系,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十分精辟,为古文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绝非形式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98.
《文赋》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十代代以来,《文赋》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从“诗缘情”角度把握理解《文赋》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愈来愈趋于成熟;二是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文赋》的阐述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三是从文体和语言角度研究《文赋》,涌现了许多极富启发意义的研究论文。对《文赋》研究进行反思有助于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00.
苏轼是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和试卷上。本期,我们推出两篇苏轼的佳作及其赏读,以飨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同学们。其中的《留侯论》是一篇策论,类似于我们的考试作文,可苏轼照样写得立意新颖,见解深刻。这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