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省份甚至超过总分的50%。如此大的比重,意味着一旦作文出现了意外,语文考试几乎满盘皆输。其实,我们了解了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评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进行日常积累和写作训练,拿到作文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日积月累"是"语文园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机械背诵的模式,注重"日积月累"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通过勾连整合、游戏、语境、运用、背景等途径,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升"日积月累"板块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应摆脱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本文就先对小学语文"日积月累"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不同手段进一步提出了小学语文"日积月累"教学有效性达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七年级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古文的个性和阅读规律,严谨、有效地指导文言文的阅读,帮助学生牢牢地树立古文阅读的规范化意识。为此我们不妨运用意义朗读、日积月累和深入浅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名师的成长如蝶的破茧,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只在"室"里涌动,是不能破茧而出的。真正的名师,其成长过程无不充满艰辛、历经曲折。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名师的成长并非来自别人的指点,主要靠自己日积月累的打磨,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自己"。无论外界多么浮躁与喧嚣,他们不为外物所扰,专心致志、自得其乐;他们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安于一隅,潜心钻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16.
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重视错题的分析,重视错题的分析,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魏英花 《大观周刊》2012,(52):264-265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2):36-37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采撷了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内容顺应学段的递增,由字词的积累逐渐向句段发展。无论是低年级的"识字"还是中高年级的"谚语、格言"等都渗透了记忆的规律,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教学实践却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方法的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本文以"乐积农谚,巧积歇后语,妙积名言警句"为例,阐述"日积月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于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  相似文献   
20.
李喆 《围棋天地》2020,(2):29-31
李世石先生本人可能并不同意这个判断:他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退隐。李世石说,围棋是个人的事。这意味着,你所下的棋,只是代表你个人的思考限度、精神力量与技术经验。你所下的棋,包含的是你作为独立个体在那些对弈时空中的灵感与激情,包含着诸多复杂而又独特的、经过日积月累的持续训练而形成的印象与观念。你甚至不能代表处于同一水平线内的另一名棋手,你不能代表一个共同体,更无法代表全人类。你所下的棋,是你自身存在的显现,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