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竹子和箭镞     
有个名叫子路的人,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再学习。他听说孔子学识渊博,就去拜见,坦率地对孔子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那锐利的竹尖,足以戳穿犀牛皮制的甲胄。如此说来,对于天资很高的人,学习不学习,应该没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12.
柳永是宋代的填词大家,后世词评家对其关注的热度一直不减,特别是对柳永的生平尤为津津乐道,形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诠释法——“本事”法。所谓“本事”,是指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物掌故或故事背景。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了柳永词的四则本事:《醉蓬莱》词之“本事”,柳永被描绘成一个潦倒的应制词臣;《击梧桐》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一个“私枕官妓”的不合格官吏形象;《望海潮》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谀奉当道、粉饰太平的词人;《倾杯》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成“鬼”才般的词家形象。从词学批评方法来看,“本事”法利弊参半,一方面生动还原了柳永蹭蹬科场的坎坷人生,对于其“史书阙载”的生平是一种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取材于稗官野史、小说笔记,其事多不足取信,特别是对柳永的人格污化方面有踵事增华之效,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213.
刘杰 《天中学刊》2023,(1):68-75
学界针对曹植诗歌的系年工作有四种考证思路:根据诗歌自序所提供的明确时间信息;从诗歌正文中提取信息与史实互证;联系相关作品进行互证;依据诗作所反映的情绪、风格倒推其写作时代。系年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本事批评”,这种批评方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是诗歌具有现实指向性。其实曹植的诗歌未必都可与其现实际遇一一对应,汉魏乐府或《杂诗》等无题诗歌的魅力便在于表意的不确定性和抒情的普世性,且这些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体性的同题并作,并不存在个人化的情感寄托。曹植的案例在中古文诗歌研究中很有代表性,宋代以来形成的以系年为基础的本事批评并不适用于这一类诗歌,文本细读、诗体分析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4.
张伟 《天中学刊》2023,(3):92-100
柳宗元的寓言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但并非他所有的寓言都是文学艺术的佳作。《谪龙说》受到学界的关注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作时间、创作意图上,对其艺术性很少关注或干脆不予置评。从内证(文本)和外证(史实)可推知,该文是柳宗元应王叔文的要求,为时居母丧的王叔文提供声援,创作时间大体为永贞元年(805)六月至七月之间,地点在京师。《谪龙说》与时事关系密切,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艺术性不及柳宗元其他寓言作品。由此可知,文学创作固然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时代土壤,同时还要考虑“共时性”,否则在当时的历史时空里有存在的必要,离开具体的时空就难以“再创造”,只能成为僵死的古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