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篇
教育   855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礼乐文化,亦是对王安石新政的文化政策所作之回应,并受到吕祖谦、潘恭叔等人礼学观点的影响。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时,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勘和训释。这些校勘和训释成果,对于朱子礼学成就之评价,以及《仪礼》经、注、疏之辨析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体例和编纂原则,对黄榦、杨复、吴澄、江永、姜兆锡等人的礼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颁旨,下令把朱熹在孔庙祭祀的位置从诸儒群贤提升到十哲之次。钱穆、葛兆光等学者视之为清代以理学为主体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思想文化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导致民间思想的萎缩和士大夫自由空间的丧失。根据台湾方志中保存的有关一手文献,重新考辨解剖这一事件的有关记载、来龙去脉及其政治背景,可以发现此案实际上是康熙对当时权倾一时的朝臣李光地拉拢和打击并行以图有效驾驭的步骤之一。要研究十八世纪国家权力和文化的关系,不应将前者等同于二十世纪才出现的全能型国家体制,而应具体地分析其文化思想宣示背后的政治思想脉络,才能对此关系给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63.
张毫  冯文全 《科教文汇》2014,(32):139-140
德育对个体的个性发展、德行塑造作用巨大,尤其对可塑性强的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应该被置于其他各育之前着重发展。但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现状却导致我国小学德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文章针对当下我国小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古代先贤朱熹的小学德育主张,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为当代小学德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和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4.
笛法兰  朱晓飞 《阅读》2014,(Z3):82-82
<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文节选自《大学》。该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代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这段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才产生的,都会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能够明白事物的主次和先后,那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更加清楚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认清事物产生  相似文献   
65.
“寸阴寸金”之说,来之惜时的古代文人。“寸阴”一语初见于汉。《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自此,以“寸阴”指称时间大为流行。唐末王贞白有世所传诵的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父之》云:“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诗中“寸阴”显然是指极短的时间,然而在“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中,“寸阴”是一个有一定值的时间。那么,“寸阴”如何求解其值呢?光阴,意即光的投影。光影当…  相似文献   
66.
据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次遇到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回答:去街上买东西。朱熹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笑着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  相似文献   
67.
朱熹易学体系的结构既严密又齐整,思想更是博约同具,本末共体。然而,这种严密看似无可攻驳,实际上仅能以“相对”言之,这可从朱熹遭到不少学者的责难和批评看出。这种责难与批驳分布于朱熹易学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从未熹的理论而言,关于太极之辩难最多,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从方法论而言,并非所有学者都对朱熹的治“易》之法表示赞同与认可,对它的攻驳实非稀见,但本文仅作简释。尽管,有些学者已经零星探讨了朱熹所受的理论驳责,但不够全面系统,笔者旨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以从侧面探求朱熹易学思想之真相。  相似文献   
68.
本文是对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以往对《四书章句集注》的研究,或侧重于文献整理或侧重于哲学思想方面,这里则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出该书的某些特点来。文章认为《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是以典籍整理的方式,进行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开拓,是传统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发  相似文献   
69.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有着不少合理因素,加上他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居敬持志,熟读精思,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由博返约。这些方法,都值得现代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70.
为了论证传统道德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朱熹首先设定与论证了形上之理(本体)。朱熹学说通过强化理性自觉原则,完善了传统道德的理论体系,树立了传统道德的绝对权威,但是,其绝对化倾向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的僵化和异化,使之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王阳明心学力矫朱学之弊,通过“心即理”说和“良知”说,强化了意志自愿原则,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把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内心情感和良知自律,从而圆通地解决了朱学的理论缺陷。但是,王学自身也隐含着理论危险,这种倾向在王门后学那里变为现实。总之,从朱熹到王阳明,经历了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理论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