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1篇
教育   851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8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朱熹     
《中文自修》2012,(5):2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然皆是无实权之官职。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朱熹被革职。庆元六年(1200)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  相似文献   
992.
见本刊2003年第3期第15页。  相似文献   
993.
张体云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62-164
朱熹对于读书的作用、价值、方法及态度等问题的认识,联系当前高校教育实际,分析探讨这些见解在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杨逸 《文化遗产》2016,(6):111-122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塑造了"最有礼法"的家族形象,成为当时践行儒家伦理的乌托邦。祭田制度的兴衰导致了家族祭祀礼制的嬗变。依据《家礼》,郑氏家族建立了自家祭田并不断增扩。在明代中期的分居异财后,家族祭田不断流失。随着捐助祠产的增加,祭田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终于在道光四年废止。祭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嬗变,捐助者得以更多地干预家族祭祀活动。于是,祭祀种类不断增加,淫祀现象开始出现,祭祀逐渐失去"事亡如事存"的古礼内涵,蜕变为家族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995.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05-111
"四书类"是我国图书分类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类目,始设于明代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北宋以来,《大学》《中庸》二书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渐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朱熹撰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四书学"系列著作,标志着我国经学史上"四书"名称的确立和"四书学"体系的形成.随着"四书学"著作的日趋繁盛,基于实际需要,《文渊阁书目》创设了新的图书门类"四书类",集中著录该类典籍.此后,明清官私目录大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四书类"及其相关类目,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四书类"成为传统分类体系中"经部"的重要类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代书目类目增省的"文献保证"原则以及"与知识发展相同步"原则.  相似文献   
996.
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成就,为通行之后八百年的权威性读本.朱熹在阐释《诗经》时创用了七种方法,即以序统合、视域融合、行文评点、语境通释、发越为理、寓教于释和唤醒体验.这些阐释方法的使用是《诗集传》能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经学研究的再受重视,中国的经典阐释学研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对朱熹《诗集传》的阐释方法的研究就不失为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7.
向卫华 《双语学习》2007,(11M):25-25
本文就朱熹在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以及教育的任务作了一定的阐述,从中找到朱熹在教育上的主张跟现代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观点有很多不谋而和的地方。  相似文献   
998.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朱熹认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是道德教化的基本目的,"变化气质"是道德教化的价值和功能,为此,他还提出了以立志、居敬、省察为主的道德教化方法。朱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不仅博大精深,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朱熹早年仕宦泉州与晚年出知漳州,均涉摩尼教(明教)。通过新资料,揭示朱熹仕泉时与草庵(摩尼教址)之关涉,提出前贤寻觅未果的呼禄法师墓的新线索。学界前辈认为朱熹知漳《劝谕榜》所禁为佛教。通过勾勒摩尼教在中国的流播及其对赵宋王朝的影响,征诸同时代陆游、真德秀遗留献,辨析朱熹知漳所禁即摩尼教。  相似文献   
1000.
路薇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3-18,30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