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作为诗歌内在质素之一的节奏,自晚清"诗界革命"时被松动,在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新的探索与发展路径:胡适等早期白话诗人主张"自然的音节";郭沫若等创建并实践了以情绪主宰的内在律;格律诗派则试图借助谨严的外在形式来实现节奏的齐整。而现代诗歌对不同节奏形式的探索正是其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2.
主位推进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将句子序列作为连贯性的语篇进行研究。科技英语的主位推进模式主要分为持续型、直线型、衍生型三种模式,这些推进模式在科技语篇中交替或混合出现,令阐述的概念及信息逐步完善。而超主位的概念则超越了小句,将语篇中的段落衔接起来,以其预测功能引导读者的思路,推动信息流的发展。基于主位推进的科技语篇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语篇内部联系和信息节奏,构建出连贯流畅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3.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104.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英国诗人罗伯特·哈里克的<咏黄水仙花>的文体分析,试图阐释运用文体学分析可以表现诗歌的音乐性.侧重于诗歌的音节格律、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6.
从音韵格律的视角解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诗中,雪莱展现独特的运用音韵格律的才华,使其作品在音、形、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表达其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借助象征手法赋予西风深层含义,并以西风为载体,抒发自己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7.
诗歌与音乐天生有关联,但有区别。英国诗歌具有音乐性,表现形式有叠音、叠句,文中着重阐述节奏和格律的变体。诗歌音乐性的功能是运用音乐手段加强诗歌意义和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08.
杜甫在五言古体诗歌创作中,将近体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上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以两句为基本单位去研究它的格律,其五言古体诗格律上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为基本式,即上下两句末两字不看,前四字保持平仄两两相间,上下相对。另一种为连调式,即平仄比例为五五式或四一式。以整个诗篇去研究,则句与句之间也往往遵循一种格调规律。  相似文献   
109.
唐五代两宋金元《杨柳枝》词有一个明显的由齐言向杂言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在唐五代就已经开始并基本成型,而最终的定型则是在北宋词人的手中实现的。从《杨柳枝》词调形体的演进可以看出近体诗一步步接近并最终演变为长短句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0.
王荣林 《文化学刊》2014,(5):148-152
"唐人七律第一"是中国诗歌批评发展中一个十分有趣的命题,很多人都对这个命题发表过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研究,可以考察出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学者们不同的文学主张。这种讨论也可使人们对七言律诗独特的文体特征增加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