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湘西会战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中国军队有地利、人和之便 ,且军事力量对比我强敌弱。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它张扬了国威 ,显示了中国官兵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92.
江西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之一,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每一时期有其各自的特点,国民党江西军政当局和军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还是坚持抗战,挫败了日军完全控制江西的企图,支援了鄂、湘、浙、粤邻省以及全国的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93.
尽管武汉会战是国民党政府组织的 ,但周恩来与武汉会战的进程却较为密切 ,对武汉会战战略方针的确定、战略战术的采用、组织撤退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武汉撤守原因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军队主动撤守武汉,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综合武汉会战的各种因素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些因素主要是:1.中国军队已逐渐失去继续会战的地形、阵地和兵力条件,困守武汉对中国军队不利。2.会战已消耗大量日军且超过了战前所设定的时间,持久消耗战略目的初步达到。3.在武汉外围作战之际,中国军政当局已基本完成撤出武汉城区的各种准备工作。撤守武汉不仅是中国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是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撤退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95.
正日落时分,当中国的大部分乡村和城市,从东至西,渐次沉入落日的余晖,而在云南高原上散落的村庄却依旧处在一片白昼之中,他们仍然延续着白天的劳作、歌唱和欢笑。然后到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山河都没入黑暗,云南整个高原才迎来金色的黄昏。这时,整个高原将笼罩在金子般的余晖中。此刻的云南驿也沉醉在金黄里。因此,云南驿的黄昏永远是金黄的,金黄的古道、屋顶、马帮、驿站,连饮马  相似文献   
96.
陈俭喜 《湖北档案》2011,(12):40-40
1938年6月下旬,武汉会战处于胶着状态。日本“集全国家之力量”准备拿下武汉、广州,“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相似文献   
97.
汪平秀 《兰台世界》2017,(10):71-74
长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战争。目前,全面研究长衡会战的专门著作仅两部,成果较为薄弱,研究有待加强。而对长衡会战的重要战役衡阳保卫战的研究,成果则较丰厚,涌现出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并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8.
刘学雄 《湖南档案》2002,(11):20-22
1941年9月21日,湘鄂大地出现罕见的日蚀,这给打着太阳旗向长沙疯狂扑进的侵华日军当头一记棒喝——难道这是苍天不容日军的暴行而伸出的正义之手么?这天,恰是日军正式发起长沙作战后的第4天,指挥本次作战的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维几中将,曾特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天象:“21日是少见的日食,由13时15分(东京时间一笔注)开始,太阳形成下弦的月牙形,周围一带有如黄昏的微暗。”  相似文献   
99.
一、漫画欣赏二、漫画精析漫画1:漫画选自2004年出版的《百年漫画》。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漫画中,全副武装的日本侵略军看着手中的怀表,计算着时间,表示他妄图实现“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和野心。但是愤怒的中国军人狠狠将枪托砸在日寇的钢盔上,给日寇以迎头痛击。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使日本侵略者遭到“首挫”的沉重打击。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相似文献   
100.
《随枣会战》是记录中国抗战史上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文史哲"相结合的笔法写抗战,以纪实性、跨文体性、"去脸谱化"的文化反思性,生动体现出纪实文学"非虚构"的叙事特点,同时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述与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非虚构"写作渐成一种全球化写作风尚的文化大背景下,纪实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非虚构性"实现了"纪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不断补充并丰富着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