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46篇
科学研究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体育教育思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研究价值极大。梅贻琦的体育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烙印。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在掌管清华期间,梅贻琦提倡乐事运动,通过课程进而比赛的方式在学生中间普及体育,并强调在运动中道德为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运动的真目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格,培养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2.
正学校里,一校之长与教师的距离有多远?我想到了一位历史人物——近代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在十年之间从一所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贻琦曾说过一句话:"我当清华大学校长很容易,只不过是给教授们泡泡茶、端端凳子罢了。"不久前,有杂志刊发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柳袁照任职校长十几年,很少在学校大会上作报告,每次大会都是请教师上台发言,开学大会也不例外,一律请教师讲,让教师来布置工作。用柳袁照的话说,学校每个教师都是校长。  相似文献   
93.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体育教育思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研究价值极大。梅贻琦的体育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烙印。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在掌管清华期间,梅贻琦提倡乐事运动,通过课程进而比赛的方式在学生中间普及体育,并强调在运动中道德为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运动的真目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格,培养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
正1.获10个以上诺贝尔奖迄今世界上已经有30所大学至少10个教授或者科研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所大学在科研实力上如果进入不了前30名,就很难说已经是世界一流。2.拥有一批世界级大师清华大学建校早期,校长梅贻琦定义大学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就是获得各个学科的最高奖者。毫无例外,世界知名大学都有一批获得这类殊荣的教授专家。  相似文献   
95.
梅贻琦是二十世纪中国清华大学著名的校长和教育家之一。"通识教育"是梅贻琦倡导并极力主张的大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核心,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性,并在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升华。但是,在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中,在捍卫"全人格"需要的同时,也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本文笔者从梅贻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教育,探讨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96.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职员家庭。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悔贻琦温习功课,有时候通宵达旦。1908年梅贻琦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1910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97.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以通识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清华大学由一所留美预备学堂一跃成为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他的通识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8.
1938年4月,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由梅贻琦任校长。梅贻琦请梁思成夫妇设计西南联大的校园,二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第一套设计方案跃然纸上。但是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原因很简单:经费短缺。在此后的两个月里,梁思成夫妇二人又把设计方案更改了多次: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  相似文献   
99.
《先生》     
《当代学生》2015,(Z1):120
类型:人物传记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内容简介: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  相似文献   
100.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6,(28):96-99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无论对于梅贻琦先生熟悉与否,大多数人都应对这句响彻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经典话语有所耳闻。然而,与其高亢语调截然相反的是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默默耕耘的十七年。 梅贻琦先生为人谦逊少语,注重实干,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与同为校长之任的胡适先生相比,他远没有那么“大名鼎鼎”。但是,梅贻琦先生以其特有的、低调的处世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使得清华大学在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在学术和名气上均可比肩北京大学的知名学府。可以说,他在一生之中只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成功地出长清华大学并奠定其校格。毫无疑问,梅贻琦先生在清华校长任上多年来的呕心沥血以至死而后已,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