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70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江立中是中国当代楚辞学研究颇有特色的学之一。本主要依据江立中1980年——2003年论、论论述其楚辞学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82.
吴广平先生注译的《楚辞》,是一本既有普及性趣味性又有很高学术性的楚辞注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它采纳众说取舍精严,对全部《楚辞》用通俗准确流畅的语言做出了注译。  相似文献   
83.
文本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两汉楚辞学评论中的儒道思想。得出结论:在楚辞学兴起的两汉时期,楚辞学评论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社会政治影响文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84.
《诗经》的歌声消歇以后,诗坛上沉寂了大约二三百年,到了战国后期,即屈原生活的时代,又活跃起来。一种逼异于《诗经》的新诗体诞生了,这就是“楚辞”。它的创始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相似文献   
85.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  相似文献   
86.
《湘南学院学报》2020,(4):53-57
楚辞》中记录了丰富的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不仅关注到了自然生物的实体价值,更是对其产生了独特的看法与思考,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如其将人、神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的情感与自然万物本体融为一体,甚至对自然万物产生了发问与探索。《楚辞》的生态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地特有的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较《诗经》的生态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7.
“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也有自己的“封疆”和“壁垒”,作为相对独立发展的楚文化代表的“楚辞”,在情调、思致、表现色彩和审美取向上,带有南方楚民族的鲜明特征。本文探讨了何以“楚辞”的传播始于汉代,而其衰落也恰恰是在汉代的原因。运用“每一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原理,分析了屈原对楚文化传统既有批判、摒弃,又有继承、发展的进步立场,以及屈原诗作与时代先驱者所相通的精神气质,批评了某些学者否定屈原思想进步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8.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作品中神女形象的初步演变,从大量出现的楚辞说起,论证了楚辞神女形象的符号化特征:外貌形象模糊粗粝、性格与情感平面化。接着从魏晋文学分析,指出神女在《洛神赋》中获得了清晰具体的外貌形象,性格与情感也呈现了与作者本身脱离的倾向,完成了初步的人化。  相似文献   
89.
本文就刘熙载在《艺概》中与楚辞相关的部分作了全面的关照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涉及的内容有:(1)赋品与人品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楚辞志真情真,并看中“本色”的质的特征;(2)对楚辞多层面的艺术手法作了概括,比如“精神感情”、“筋节隐而不露”、“回抱法”以及音韵特征;(3)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本文在论述方法上,行文简练,要旨突出。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楚辞章句·天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王逸对<天问>的阐释很有特色:王逸重视现实政治对作者创作的感发作用,并由时代背景切入作品的内部研究,以追寻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文本的本义;他认为作者创作作品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为了准确探寻作者的本意,王逸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读者自身的偏见,尽力客观地解释作品,而且也注意到了文本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