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歌唱是一门艺术,歌唱者在创造性地歌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信心的培养及建立,对于歌曲演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演唱中的自信心体现在演唱者确信自己能够展示出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发挥歌唱水平,获得演唱的成功。  相似文献   
62.
长期以来,在学习唱歌艺术的过程中,为了强调歌唱发声的方法,掌握更好的发声技术,往往导致“重声轻情”的现象,忽视了歌唱艺术最为关键的环节——情感体验。一个没有感情的声音,即使歌唱者有再高的技艺,也不会感动人的,只能给人留下遗憾。那么,歌唱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63.
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声、气和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声,指的是歌唱时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要训练出优美动听的声音离不开正确运用气息,气是声的基础,没有好的气息控制就谈不上好的声音。而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  相似文献   
64.
苏颖 《知识窗》2013,(12):26-26
声乐是歌唱者将歌曲呈现给听众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者的歌声能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听觉艺术,并影响和感染听众。为更好地表现歌唱艺术作品的内涵、演唱风格及歌曲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歌唱者必须在歌唱中注意情感的表达。一、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歌唱歌曲的二度创作,是指歌唱者通过内心体验,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再度发挥出来的一种形式。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情感的抒发、感受的程度决定了艺术创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65.
正"中国好声音"火了,一大批唱歌跳舞的节目接踵而来,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娱乐新闻,使"歌唱者"家喻户晓。2013年里,百道网和北洋出版传媒共同组织评选了一期"中国好编辑",社会影响相较前者自然低调许多。然而在我看来,作为思想知识的把关人和全民阅读的第一推动者,"好编辑"实在比"好声音"重要得多。我希望"中国好编辑"继续评下去。近些年来,出现不少否定、贬低编辑这一职业的声音,认为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网民、手持终端移动用户等新生阅读用户,可不再通过编辑等把关人,而随时随地用网络平台公开发表意见、传播信息。这种武断的说法无疑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诚然,伴随新媒介的发展而产生,通过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等,传媒产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并推动"大文化"、"大传播"时代到来。这一趋势使传统的编辑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66.
歌唱是一门表现声音形象的艺术,由于歌唱者对基本能力训练重视不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不够,不爱读书,对文化修养重视不够等,导致演唱者不能很好地演绎声乐作品。作为歌唱者,只有重视演唱的基本能力训练,激发生活热情,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才能不断提高歌唱的综合能力,成为真正的歌者。  相似文献   
67.
随着声乐演唱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演唱及整个声乐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歌唱进行心理训练,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打下理论基础,从而深刻认识声乐演唱与教学歌唱发声的内在心理规律,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8.
歌唱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丰富歌唱者的意识内容,想象的发展也受歌唱者的意识、经验和知识的影响。实践证明,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歌唱艺术。因此运用音乐美学、声乐、声乐艺术心理学,提出歌唱想象力对歌唱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歌唱者的歌唱想象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9.
歌唱时横隔膜有力的支持、喉咙的打开和充分的面罩共鸣是歌唱发声的三个基本要素,歌唱者在发声时必须做到这三个要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70.
提高歌唱者演唱艺术技巧的重要手段,是研究和掌握歌唱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文中试图如何培养与训练歌唱者的心理素质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歌唱者提高水平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