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素有“泉城”美誉的济南市,有一中外闻名、首屈一指的著名风景区——大明湖。她风姿绰约地位立于该市北侧,湖面46公顷,系由“珠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潺潺泉水荟萃而成。其雅号的原委始觅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城西南首泺水,“北为大明湖”,宋代称“回望湖”,后渐烟寨,半为街市。打从金代起,则又以“大明湖”冠之,至此,代代相袭一直至今。她一湖烟水,俨如美玉,绿树蔽空,景色佳丽。清朝著名诗人刘凤诰曾情不自禁地铸有绝句云:“四面荷花三百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相似文献   
72.
你知道吗?     
"犹豫"原是两动物"犹豫"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形容词,形容一个人迟疑不决的样子。其实,"犹"和"豫"是两种动物。犹,猴属,又叫犹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地描写了这种动物的性状:"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丈,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还有人说犹猢长得像麂子,还有人说"犹"就是长达五尺的大狗。给《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引用崔浩的话说"犹":"高鼻,长尾,性多疑。"高鼻子,长尾巴,性情多疑,一旦发现有风吹草动,立马爬  相似文献   
73.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可是文中提到的其他两处名胜,景致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那么,就让我带着你们到千佛山和大明湖去游一游吧。  相似文献   
74.
黄河之名始于汉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是,多年以来,学者们对黄河的研究多集中于黄河的泥沙情况、河道变迁和水利变化等问题,而对黄河名称的由来论述甚少。黄河之所以得名与其含沙量的多少是有密切联系的。通过对《汉书》、《后汉书》、《魏书》、《水经注》等相关史籍的考证可以看出,黄河这一名称起源于西汉初期,而左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称呼。  相似文献   
75.
周凯 《收藏》2020,(2):62-65
蛙在我国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中就刻有属于它的文字。汉《说文》:"?,虿也,从虫圭声。"或书作"鼃",在当时相关史料记载里,古人亦常唤蛙为"虾蟆"。《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又如《水经注》记载:"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除了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蛙有关的纹饰造型在文物中也有出现。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带有蛙浮雕的陶器。陶器上的蛙,有着饱满圆鼓的腹部,背上布满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凹孔像级了褶皱的皮肤,四肢呈张开状趴在器身表面,保持着准备跳跃的姿势,这是迄今为止陶器上发现最早的蛙纹。而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绘制有蛙纹的彩陶。先秦时期,在象征着身份礼法的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带有蛙的装饰。历史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在婺州古瓷中又一次大量出现了它的身影。近年,金华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婺州古瓷,其中一些带有蛙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6.
魏晋之前,古人在神秘的水崇拜行为、丰富的典籍记载以及众多水利工程的修建中渗透着人水和谐思想;郦道元在继承魏晋前人思想的同时,受特殊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在《水经注》蕴含了敬水、护水、赏水、用水的人水和谐思想;在环境史视野下重新检视《水经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还有利于认识当前的水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7.
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的《水经注》,被称为"中国史上一大奇书".但由于年代久远,版本多残,于是辗转抄刻,讹误、脱落之处甚多,也因此引发后代诸多学者进行研究与校勘.在有清一代就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在同一时期致力于《水经注》的校勘.戴书出书最早,赵书次之,全书最晚.但由于戴氏曾入四库馆校书,赵氏的《水经注》校本恰由浙江进呈到四库馆,而戴书与赵书又多有雷同之处,于是一些学者如魏源、杨守敬、孟森、王国维等人,皆认为戴书有抄袭赵书之嫌,纷纷撰文批戴,"水经疑案"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件公案.  相似文献   
78.
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郦道元在对《水经》作注的时候,多以儒家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审视、选择自然界的山、水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因此,《水经注》中蕴含着关心国计民生、扬善疾恶、渴望祖国统一的儒家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9.
张云友 《阅读与鉴赏》2010,(8):64-64,71
北魏郦道元所写《水经注》,虽是一部地学巨著,更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写景文字,历来广为传诵。其中关于三峡的描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每次捧读《三峡》,总似是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原文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80.
水经注》完成于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是中古汉语研究的一份宝贵资料。不过,其中的语言成分比较复杂。从被动式方面的情况看,除了郦道元自述部分的语料或者经过其转述加工的语料外,还有一些直接从其他文献中援引而来的语料,这些直接引用的语料与郦道元个人语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历史文献进行语言研究,必要时应将两种不同的语料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