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338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冯祖强 《教师》2011,(6):123-123
沈从文被誉为中国现代的"风俗画家",其代表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共同构筑了作者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82.
汪勇 《天中学刊》2015,(2):92-96
沈从文小说创作最初追求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将精神触角伸向温馨美好的故乡记忆空间;随后在对社会现实感性批判和理性审视的同时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美和人生形式的善;最终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中,忧虑和思索着民族国家未来,并深入民族历史探寻文化精神宝藏。沈从文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用它来开启生命的心智和灵魂,期望以之改变历史和重造民族品德。  相似文献   
83.
《水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研究沈从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水云》中传达的沈从文对人生的看法、自我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读沈从文其他作品的钥匙。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水云》,展示关键符号的魅力,解读沈从文的别样世界。  相似文献   
84.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轻盈的笔法、牧歌的形式描写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心中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文中的翠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湛蓝的天空下刚刚长出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天真无邪而又稚态可掬。她在和风、丽日、关爱中长大,与青山、绿水、渡船为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然而就像汪曾祺所说,这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却包含着深深的孤寂。这种孤寂色彩在选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5.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既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又源于巫楚文化、道家文化等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大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杨鸿雁 《文教资料》2007,(18):68-70
透过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物象,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湘西特有的地方文化的深沉依恋和深情讴歌。正是作品中蕴含的这种深沉的文化情感,才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解读意义。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这种文化心理形成的深层心理动因及其特点,我们还会发现,这种文化心理是作者在对湘西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充分对比中作出的最终选择。作者对湘西文化的认同呈现出发展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7.
李小满 《新高考》2007,(10):12-14
五、福建卷(一)文本内核聚焦故乡是人的原点,又是人灵魂的最后归宿。故乡、童年、母亲这些相互关联的主题词,往往是历尽沧桑的  相似文献   
88.
最近,读了汪曾祺谈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不少文章,领略了不少沈先生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艺术。大师的境界与教学的芬芳,洋溢在我辈之心胸,如闻齐国之韶音。  相似文献   
89.
沈从文先生讲的中国小说史,那个课人数很少,大概只有六七个人听,我旁听过几堂,并没有上全。沈先生讲课字斟句酌的,非常之慢,可是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文学家,不像我们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连不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如果把他的课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90.
好好阅读     
阅读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每遇到精妙语句,我都会习惯性地抄录下来;每遇到精彩段落,我都会用心地背诵下来。这样做,提高了我的理解力、感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现代人中,也有茅盾背《红楼梦》、沈从文背《资治通鉴》、苏步青背《古文观止》的例子。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在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