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325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155篇
综合类   89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6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下,媒介伦理规范的功利化、媒介伦理评价的政治化、媒介伦理内涵的人品化,成为清末政论报人媒介伦理观的基本特征。其问题,如媒介伦理本体价值的缺乏、媒介伦理建设上社会性资源的缺失,均可从政治文化层面得到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2.
历史发展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各种因素或多或少在起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材的取舍,一线教师往往习惯使问题简单化和公式化,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试举两例。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3.
《精武》2010,(4):23-25
搜读武林未见书,奉献给读者朋友分享,是我在《精武》首倡的"和我一起当主编"的办刊思路与具体措施之一,实施以来,颇受好评。就像热心读者来信而言,"刊布晚清民初的武学作品,既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也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能够得到读者的肯定,这要感谢众多慷慨无私的秘笈提供者,是你们继承、发展中华武术文化精神的淑世情怀和传统,是你们的责任心与挚爱之情,才使昨天罕见的、原汁原味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珍稀秘籍不再为某个门派、某个人所独占,而是服务于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精武》杂志有幸,得到了武术界一如既往的支持。精武编辑有幸,能为读者呈现最有价值、最震撼的,适珍藏更宜实用的经典武学作品。这是我们在编校过程中颇自豪且最惬意当心的。还是那句话,只要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只要能更好地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服务,无论怎样辛苦,我们都愿意把心交给读者。  相似文献   
84.
郭亮 《收藏》2007,(5):136-137
常熟古称琴川,清代常熟有“八大姓”,人称:“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其中的庞氏就是指庞钟璐家。  相似文献   
85.
言真 《精武》2007,(6):45-48
张之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清末,洋枪洋炮输入中国,因而武术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遭到社会冷落,武林英杰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6.
清季民初,随着西学的传播,教育观念和内容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地理教育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内容、课时分配、教材教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地理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加速了地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7.
黄远生善于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奇才”。《远生遗著》是其新闻通讯的结晶。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民国初年外交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本文拟从中选择若干相关的侧面,加以检视、梳理,以期勾勒出民初外交的简洁轮廓。  相似文献   
88.
晚清十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本应励精图治,重整官场纲纪。然而,旧人办新政,并没有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官场弥漫的赌风、狎妓冶游、吸食鸦片、酒食征逐等奢糜之风扼杀了新政的活力,最终新政失败,清王朝败亡。  相似文献   
89.
徐慕云,原名徐长廙,是从徐州走出的一位戏曲史家,戏剧评论家。1900年徐慕云生于徐州一位清末举人家庭,1974年死于湖北武汉,终年74岁。徐慕云生前曾任过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团委员。  相似文献   
90.
红帮裁缝源自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文化。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大举入侵,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洋人簇拥、洋行林立,一时间,西装在洋行职员乃至富家子弟之间猛然兴起,成了身份和财富的眩目标记。于是,一部分迫于生计的本帮裁缝(中式裁缝)不得不放弃长袍、马褂、对襟衣,改做西服。当时,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人",为外国人服务的行业都要加上"红帮"两字,"红帮裁缝"的称谓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