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意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温庭筠的十四首《菩萨蛮》中,金、翠、绿等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意象中。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把握温庭筠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精细分析,并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结论:温庭筠十四首《菩萨蛮》中,色彩与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了意象的表意功能,增加了他词作的特色。这对于精确地理解、把握我国最早的词作流派花间词的主要人物温庭筠的创作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温庭筠与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是晚唐商业圈中最醒目的一个文人,商业对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他的终极追求未被从商取代而仍然是入仕,但并不意味着他对商业没有梦想。他在商业问题上的矛盾,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在文人身上形成的一个解不开的结,而这个结则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因缺乏发达的商业文化的滋养而不可能产生成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3.
读者历来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重叠金明灭"句的理解争议颇多。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多种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最终得出"小山重叠金明灭"句中的"小山"既非"小山眉"也非"屏山",而是女主人公额间的"额黄",且本句是描写女主人公额间额黄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4.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5.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多以四句为"一解",与一支乐曲相配。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仍用旧题,但篇幅往往加长,显然不能与一支乐曲相配。据《乐府诗集》所载,仔细考察此类长篇乐府诗,大多四句换一韵,故可推测换韵与乐曲相关。也就是说,以一支乐曲的反复演奏而将歌词唱完,这一情形与"联章"体制相似。  相似文献   
36.
《上裴相公启》是温庭筠参加进士试前行卷的书信,学界对上启时间及启主"裴相公"的真实身份颇有争议。本文证以史料、温庭筠的诗文对《上裴相公启》的上启时间、启主等问题进行再考辨,考订上启时间应在开成元年年末,启主应是裴度。  相似文献   
37.
温庭筠一生足迹遍及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山河的秀美之色、都市的繁华之景悄然影响着词人的性灵与词作的境界。而戎幕闲谈、歌吹宴饮、干谒投赠的生活则改变着其创作的题材与风格。不仅如此,漫游使得庭筠接触了更多的民间词调,为词调的保存、完善与创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肖洁茹 《海外英语》2012,(3):155-157
天才作家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就享誉中国文坛。《金锁记》更是她公认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然而,经她自译的《金锁记》却在美国市场反应冷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学者金凯筠的译本《倾城之恋》,后者成功进入象征荣誉的"企鹅经典"。同是张爱玲作品译本,同样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却接受迥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文本之外的因素。这篇论文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由权力、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左右的。  相似文献   
39.
梧桐意象、梧桐·雨的组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然综观晚唐五代词作,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则是第一次成功运用"梧桐·夜雨"意象入词的典范,它对后世词作泛用"梧桐·夜雨"意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0.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从清中期到近代,关于温词有无寄托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常州词派从风雅兴寄的传统出发理解温词,而王国维、叶嘉莹则认为温词重在客观描摹,分歧的造成是由于时代文艺观的异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