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252.
本真是海瑞所追求的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准则。海瑞诗歌中抒写其精神世界的本真之作,有很多是通过用典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海瑞诗歌中的用典,基本上是沿袭传统路子,或据事类义、托物言志,或语典意工、情味隽永。用典不妨性本真,通过探寻这些典故的出处本意,再结合诗人的行踪,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当时的思想状态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53.
熟语是地方文化遗产的结晶。莆仙方言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儿童歌谣,其内涵丰富,用词精炼,结构稳固,形式活泼,充满魅力。熟语在音响上造就出的和谐的韵律特征,在词汇上展示出的于通俗用典蕴含丰富内涵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广泛的修辞格,都凸显莆仙方言熟语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修辞审美特质,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54.
犬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人认知心理中犬与龙的密切关联同人们言语交际时求雅避俗的语用心理一起促使各种含"龙"字的犬名应运而生。作为犬的雅称,"乌龙"最早指黑犬,后来因用典而成为犬的代称,词义由特指变成了泛指。唐以后文学作品中所用"乌龙"一词由于受典源故事中家奴与女主人私通这一关键情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代指犬这一较为稳定的词汇意义以外,还具有暗示男女欢爱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55.
以学生对《短歌行》作者曹操形象的理解偏差为切入点,基于单元学习任务中对“知人论世”方法的学习要求和“学写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设计“知人论世说曹操”“文如其人读曹操”“群诗联读鉴赏,探寻文学短评切入点”三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并能够分析鉴赏此诗“善用典故、巧设比兴”的艺术特点,进而探寻文学短评写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56.
《贺新郎》一调在宋代颇为流行,共430多首,辛弃疾有词23首,且名作较多。其章法、句法和用韵等皆体现出该调的基本特征和情感基调;用语用典,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化用前人诗文熔铸经史子集入词等反映出辛词创作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57.
在旧体诗词创作渐趋复兴的今天,周啸天的〈欣托居歌诗〉取得突出的成就.该诗集视野开阔,多取材于新事物,富有时代气息.作者以鉴赏家的眼力铸诗,追求诗的趣味性.在写法上,好发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具有"以鉴赏为诗"的特点.七古最能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258.
天子临朝的属性决定了北宋诏令用典不可尖新,“语重体宏”是其基本准地,故出自经史的典故常成为词臣之首选;不过,对于出自经史的故实,词臣也非简单套用,多是在“衬者相称”“用语不蹈袭”等既有轨范的约束下创造性进行,故而对“生新”的渴慕遂成为词臣在择取、裁剪典故时所追求的另一向度。  相似文献   
259.
用典是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常用的艺术手法,显得构思巧妙且意蕴深邃。瞿佑在《剪灯新话》羼入了大量诗歌,而诗歌中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其典故类型可分为语典类与事典类。语典类通常来源于《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史书、前人诗句等,事典类则通常化用各代典籍中的趣闻逸事、传奇话本、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等。通过对诗歌用典的分析,可以由前入深地了解诗人用典的来源与用意。  相似文献   
260.
《陋室铭》一文有三处疑点。其一,“南阳诸葛庐”在前,“西蜀子云亭”在后,是否悖于用典的常法?其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否是作者“违心”之辞?其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否矛盾?其实,这些皆是刻意而为,表现了刘禹锡对“德”的看重、对“德”的抉择、对“德”的固守。理解三处疑点,即理解了“德馨”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