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9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日前宣布,孤独症患看电影时所关注的对象和正常人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2.
“我们是‘三流企业’中的一流企业”。李凡对记者笑着说。 医药企业和其它企业一样,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企业的业务流程,而安特迈做的正是信息流。2005年初,李凡和几个伙伴创建了北京安特迈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为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专业咨询机构提供针对中国OTC通路的市场营销管理咨询及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53.
程勇民 《羽毛球》2021,(4):64-73
这次全英公开赛,最受期待、最吸引眼球的人物莫过于桃田贤斗了,因为这个集太多"匪夷所思"事件于一身的羽毛球天才,实在是让人久等了,甚至有点让球迷望眼欲穿的感觉。笔者记得在本刊发表的对桃田贤斗的最近一次评论,应该是2019年底在广州举行的世界羽联总决赛。当时的赏析文章,笔者以最朴素的词汇给予了他最高等级的赞誉:看桃田贤斗打球,不显山不显水,看似低调,实质绵里藏针,是技战术水平发展到一定境界以后,表现出来的内敛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54.
《体育博览》2012,(11):100-103
近日来,众多数码品牌相继推出抢眼新品,不仅仅苹果华丽推出了大众期盼已久的iPad Mini,其他公司也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像摩托罗拉推出HC1穿戴式电脑;  相似文献   
55.
《知识窗》2012,(5)
最新研制的一款计算机软件能够跟踪分析人们的眼球,进而分析他是否是说谎者。  相似文献   
56.
文有定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课堂上,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去倾听、去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57.
汪江 《新闻世界》2010,(12):80-81
由3-业社会进八信息社会,消费者陷入了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广告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抓住时机,动用在资金投入和社会效应方面性价比更优的事件营销手段,来谋求市场的突破口。本文通过2009年杰士邦借助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事件巧妙地进行事件营销的案例,研究事件营销的起源、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的独特优势以及进行事件营销操作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58.
纸质媒体有这样一个说法:吸引眼球.吸引谁的眼球?当然是读者的眼球.这说法是不是值得商榷?我觉得未尝不可以说值得.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对于媒体而言,便是以读者为本.  相似文献   
59.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60.
大学往事     
飞飞 《师道》2013,(4):16-16
美是有杀伤力的。有时,其威力不亚于核弹。一某老师是大学的英语公共课教师,鼎鼎大名。大学里当时的谬论就是,上公共课的老师,水平不如上专业课的。但某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被我们轻视,相反,她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原因是,某老师的衣着装扮,在学生中引起巨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