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芦苇小筑 《家长》2009,(8):92-93
我不认识薛瑞萍,但我视薛老师为知己。 说不认识,是因为素未谋面。视为知己,是因为她写的一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相似文献   
52.
知己     
知己,指的是一种交心的友情,它是君子之交、莫逆之交或生死之交。常听有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友情的滋润,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朋友的话,可说是相当孤独痛苦。进一步而言,若能在朋友群中得到一二知己,则于愿足矣!  相似文献   
53.
遇到     
阳芸 《初中生》2009,(4):47-47
遇到值得信赖的朋友时,要好好地和他相处下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知己真的不易遇到。遇到人生中的责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54.
文与可、苏轼二人共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文与可操韵高洁,淡泊功名,一心读书作画,胸有成竹、形神兼备的墨竹画法令苏轼无限钦佩。高风亮节的文与可和内心纯净的苏轼彼此相知,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他们以诗文书画相交往,彼此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刻,让日常的琐事充满了笑声,让生活变成一种享受,从而也铸就了二人之间永恒的友情。  相似文献   
55.
人生最美的早晨应当如此,在一夜细雨之后的古镇醒来,黑色的木质窗棂之外是滴着水的屋檐,缭绕云雾,以及隐隐青山的轮廓,慢慢起床,踱步到屋后的小花园,赤脚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在百花簇拥的青石桌旁坐下,泡一壶菊花茶,做一朵花的知己,听花语天籁,思花瓣哲学。  相似文献   
56.
《当代职校生》2005,(11):1-1
叶子落了还会长出来。朋友散了还会再相聚。看看四周。从踏入职校的第一天到现在。你增加了多少朋友!你们相会在教室里。在惺惺相惜的相互请教中;你们相会在运动场上。在共同努力的接力比赛里;你们相会在绿茵场上。在对足球的疯狂热爱里。从此。成为知己。成为莫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期待有这样的深远;“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我们期待有这样的豪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期待有这样的悠远。生活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选择。担心犯错误。难免会受挫。一路上有朋友相陪。走过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友情如歌。在我们生命里永远嘹亮。快乐时。可以举杯高歌;悲伤时。可以陪伴安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好友如同一扇窗,能让视野不同;好友如同一扇门。让世界变开阔。  相似文献   
57.
信念     
这是一个知己寥落的时代,以致知己比油田还难找,踏遍青山不一定得觅芳踪;这是一个渴求红颜的时代,以致红颜犹如星辰一样,总是感觉看得见,可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58.
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没有认识你之前,我对这句话颇有怀疑,但自从与你相识后,我竟拥有了一份刻骨铭心的感动。  相似文献   
59.
苏娟 《广西教育》2005,(7C):21-22
上完人际交往技能的心理课后.常常收到一个署名“Vera”的女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最近看到朋友和异性相处得很好.而我却没有那样的异性知己,心里难受得有些嫉妒。”Vera还特别解释:“我并不是想谈恋爱.只是想和她们一样拥有自己的异性知已。”  相似文献   
60.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