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立宪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立宪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形成了“搞宪法是搞科学”的立宪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指导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创制,使中国的立宪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在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继承和更新着这一科学立宪理念。在党领导人民依宪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弘扬毛泽东的科学立宪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辛亥首义的业绩,足可垂之青史的,除了党人打响推翻专制帝制第一枪,还有建立湖北军政府,制订、颁行鄂州约法(全称《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在中国乃至亚洲率先实践共和宪政。两者一破、一立,堪称双璧,并辉千秋。  相似文献   
4.
清末立宪时期的《申报》始终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紧跟时代的脉搏,对晚清的宪政进行了有力的监督,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效应。文章从《申报》的立场,舆论的核心,舆论的特色及其现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舆论状况充实宪政运动史研究,并对当下舆论媒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以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宪政运动.它不仅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且是我国有史以来宪政建设的第一次尝试.遗憾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以失败告终.文章认为,立宪运动的失败主要归咎于三点:传统法律文化和观念的束缚;立宪的经济基础的缺失;立宪本身目的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政程序在立宪程序、行宪程序和护宪程序中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程序工具主义观念、程序主体不独立和严格规则主义的影响.对此,笔者根据正当程序的观念和宪政主义的要求,分别对三大宪政程序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期早日实现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善良的学者将激进主义者形容为"完美主义者",这实在是过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因追求完美而导致激进,需要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那就是高举激进大旗的人是言行一致的。但在激进主义的狂飙突进中,有信仰的书生是少数,而搞投机的野心者却是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义属于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它传入近代中国时所遭遇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语境,后者既为国家主义的移植提供了土壤,也使之产生了某种理论上的变异。在清末民初民族救亡的历史语境中,国家主义被视作一种由民族危机所激发出来的抵抗性机制,其"合群"的功能被放大。在革命与立宪的历史语境中,国家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内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思想方案。中、西国家主义这种相即而又相离的历史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中、西思想文化交汇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建立了中央以宪政编查馆为枢府、各部院及省级以下宪政机构配合执行的组织体系,试图推行宪政改革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宪政机构的活动开展却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制度的教课过程中,学生对课本上精简概括的语言往往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详细解释。2008年版人民版必修1《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中的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