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抢占了我国大片领土。人教社2000版和2003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都有一份表格和一幅地图。地图一样,而表格内容却略有不同,见下:  相似文献   
42.
《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继活动。这一观点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因而许多教师经常在课后设计拓展  相似文献   
43.
18 61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 ,德国就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德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商条约》。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 ,使德国资产阶级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欲望日益膨胀。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进一步刺激了德国资产阶级掠夺海外殖民地的野心。德国资产阶级和政府都希望通过与清政府签订航运通商条约以保护和扩大德国商人的在华利益 ,并以此挤进在东亚享有特权国家的行列。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法美俄等国得到了更多的政治与经济…  相似文献   
44.
中国派留学生到外国做研究工作的想法,我想应该算是从1861年开始的,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吴县有一位冯桂芬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中体西用”这个说法,30几年以后,即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劝学篇》把它发挥了,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要用西学,所以有派留学生的想法。第一次派留学生来美国是在1872年。  相似文献   
45.
有一段历史经常被记者、编辑搞错,其实这段历史是不应出错的.比如2月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雨果故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雨果因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火烧圆明园而奋笔疾书”,这里的“八国联军”应是“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发生在1900年,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请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62年9月版),相隔有40年光景,不应搞错的.  相似文献   
46.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早已存在的财政危机,因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而更趋严重。这使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严重不足。军费不足,对清军的招募、训练、调动,对防御设施的修建,对清廷的决策,对将士的斗志都有很大的影响。故军费不足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7.
《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葸”表现,近年来已被学术界多所引用。本文依据基本史料,辨析、指出了这篇野史有关记载的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48.
《考试周刊》2016,(39):15-17
在一系列研究咸丰帝的人物传记中,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可谓其中的精品之作。咸丰朝虽只有十一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因此,对于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及其施政方针做一番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茅海建先生在本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翔实的史料生动刻画了奕詝这么一个身处末世的苦命天子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入分析了咸丰一朝的内忧外患及中西不同文化接触的碰撞与冲突。作者以茅海建先生的这部作品为主要文本,力求对咸丰帝进行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49.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在悄悄地升温.众多的专题网站、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式的网络游戏、网络爱国主义FLASH大赛等层出不穷。但课堂毕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网络如何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下面是一次不太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范例。  相似文献   
50.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2—13页说:《天津条约》“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据此,可以对最终的赔款数额作出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