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7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周敏 《学语文》2007,(1):34-35
周作人写作《苦雨》的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曾与乃兄一起并肩战斗、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周作人,此时也愤激地对社会现状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反正是一团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但鲁迅是明知绝望却仍要“反抗绝望”,而周作人却走另外  相似文献   
62.
集结号     
《当代体育》2007,(8):4-5
美国国家队17人大名单:科比·布莱恩特、泰夏安·普林斯、麦克·米勒、克里斯·博什、贾森·基德、勒布郎·詹姆斯、德怀特·霍华德、迈克·里德、昌西·比卢普斯、肖恩·巴蒂尔、卡梅隆·安东尼、阿玛尔·斯塔德迈尔、德隆·威廉姆斯、泰森·钱德勒、凯文·杜兰特、科克·辛里奇、JJ雷迪克。  相似文献   
63.
魏勇 《今日教育》2008,(7):6-11
生活中,压力无时无处不存在。谁都有压力,教师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4.
吴颖 《文教资料》2007,(8):49-52
下层满人家庭的出身背景使老舍的人生观自幼便染上了浓郁的绝望色彩,同时,对中国现实苦难的过分关注以及下层民众特有的停留于现世层面的人生态度也注定了老舍不可能在基督教的世界中找到希望和彼岸的精神归宿,而老舍对中国新生政权的热望在文革的荒谬面前归于湮灭的残酷现实,不仅摧毁了老舍的现世信仰,也使他从自欺的状态中惊醒过来,并最终走向了无望的深渊。  相似文献   
65.
觉者的悲鸣     
杨紫晨 《新读写》2012,(1):33-33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纤细颓废的私小说,从头至尾也不曾放出过一丝光芒的绝美,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人间失格》,说的就是主人公如何绝望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现在的我,称不上幸福,也称不上不幸,只是—切将就此流逝。” 童年:大庭叶藏是聪明的,他是觉者,觉醒的人。他可以轻易地猜出父亲的心思,周围大人的心思,正如他所说:或许他的特长在于“搞笑”,轻巧地赢取周围人的信任与关爱,然后以一种不以为是的姿态凌驾其上,赐予其嘲讽。  相似文献   
66.
村上春树的创作善于借助“故事”探究人的生存。他的创作沉入“故事”的内部,集合梦幻与魔幻,隐喻与象征,现实与想象的蒙太奇,叙述和沉思等各种手段,聆听着现代人灵魂深处的生存难题。他也以回归自然、回归生存地面、与现实“肉搏”等方式,积极地为现代人寻求可能的救赎方案。  相似文献   
6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多种形象的复合体:是患病者,是怀疑者,是发现者,也是批判者。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相一致,小说也同样有着深厚的主题意蕴,其中饱含着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交织,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倔强与坚持。  相似文献   
68.
从鲁迅对历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女性问题的深层反思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角度分析鲁迅,并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走进这位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的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9.
唐宁 《语文知识》2014,(7):75-76
《春意挂上了树梢》是萧红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看似随手写来,但细细品味,则会发现作者独具匠心。平淡的文笔蕴含了深邃的内涵和深沉的情感。许多解读文章都注意到了本文的线索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沿着线索,利用对比,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在逐渐变化:从欣喜、悲愤到绝望。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去感受她深沉的情感吧。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夜晚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其中体现的“春意”由自然界到社会。第一节中“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第六节中“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最后一节“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这三句话作为文章的线索对应文题中的“春意”。我们不妨顺着这个线索跟着作者去寻找、感受春意,从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当春天初到哈尔滨时,“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作者感受到了,也客观地承认了。天空的云彩、街道上的暖风,人们的笑声、打招呼声……作者感到喜悦,不禁做起了“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把自己陷进去”“春在歌唱”……作者完全陶醉在这一片春光中。  相似文献   
70.
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并非是对“希望”的肯定,而是对“绝望”的反抗;《故乡》与《呐喊》、《彷徨》中的其他作品一样,表现了作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塑造鲁迅、诠释鲁迅作品的做法是应该摒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