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天会下雨,是因为天承受不住雨水的重量;人会流泪,是因为心承受不住眼泪的重量。我们的眼睛是由黑白两色组成的,但是上帝却让人透过黑色的部分来看待世界。这是告诉我们,人生必将穿过黑暗,忘记眼泪,才能迎来璀璨的阳光。①眼泪流过脸颊,留下一道悲伤的弧线;眼角的泪水被抹去,换上肃然的目光,那是隐忍。驼铃悠悠的丝绸古道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少年,他为普度众生,在他人的囚禁下默默度过了十七年黯淡的时光。他,便是在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中翻译了《金刚经》的鸠摩罗什法  相似文献   
122.
环保人家     
<正>普通的一户人家,朴素的环保意识,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面。——题记天暗下来,黑色渐渐弥漫每一处。夜色朦胧,远处的山峦成了绵延的黑影,山村里闪烁着几点昏黄的灯光,幻化成深情伫望的眼睛。那棵百年老柏树,在柔和的夜色中,享受着晚风的亲吻。风无声地抚过它遇到的东西,树叶欣喜地晃动,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手指扫过琴弦,像落花  相似文献   
123.
《当代学生》2013,(12):28-2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如诗如画的边城,演绎着人生,也演绎着生活。  相似文献   
124.
春天的序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乡村的田地里,农民在播撒着希望的种子。春天,带给人们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是翠翠绿绿的希望。当你徜徉在粉红桃花千枝万枝竞相绽放的春天里时,你会不会觉得心旷神怡?会不会想到那硕果累累的金秋?  相似文献   
125.
《围城》与《边城》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两本小说中的女主人翁的详细比较,探讨了作家钱钟书与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与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6.
高语二册选了沈从文先生《边城》的第十三——十五节,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翠翠的感情历程。在第十三节中写翠翠的心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对杜鹃叫声的描写。其中第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27.
屠格涅夫与沈从支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在以人性为基石营造理想人生形式的小说意义方面却有着一致性;不过闯其各自身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致性中又有不一致之处。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在外在形象与爱情遭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在顺从自然的内在性格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根源。而这一切都源于屠格涅夫和沈从文这两位作家的共同审美追求和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8.
环境描写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考查的重点,在人物传记、新闻中也偶有涉及。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9.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这对痴情儿女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世人皆赞,世人皆叹!而我则十分鄙弃他们这种似有似无、欲求不求的爱情。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放在最高地位,只不过当成水中月、镜中花罢了!历史上的伟人不是在高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吗?拿破仑不也呐喊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吗?梁山伯、祝英台不也为了爱情双双化作彩蝶了吗?  相似文献   
130.
《边城》里碧溪蛆上二老傩送的一次歌声,使略晓情事的翠翠在梦中摘到了悬崖半腰的虎耳草。虎耳草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五次,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次的意义。这样,虎耳草意象已不仅仅是它本身,在其表象之后蕴涵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意味的象征性意象。本文试图从文本入手分析这一意象产生的原因,深层次的意蕴及其在文本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