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902篇
科学研究   141篇
各国文化   104篇
体育   161篇
综合类   359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42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842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608篇
  2011年   891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523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408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钟冬梅 《兰台世界》2016,(18):145-147
《吴山萝诗存》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著名学者吴孟复的诗集。吴孟复作为学术大家,倾心于旧体诗写作,其作品生前就广为传布。从个人档案价值、时代史料价值、诗学文献价值、文学档案价值四个方面对《吴山萝诗存》的档案史料价值进行探讨,对该诗集的传承与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明代胡应麟曾称赞杜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诗薮》)此语可谓精当,的确抓住了杜诗的特点。杜诗不是那种低吟浅唱的纤弱,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散逸,而是呈现出一种雄阔气象,挫万物于笔端,收江山于心底,是一种阔大、一种雄健,具有极大的涵盖面和冲击力,表现出一种壮美,甚至带有一种悲剧色彩。他的视野是广阔无垠的,他的声音是振聋发聩的,他的力量是横扫千军的,给人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地震。《杜甫诗三首》写于晚年的夔州时期,笔力纵横,意  相似文献   
73.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开一代风气之大诗人,然由于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历代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钱谦益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诗学理论,对虞山派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清代诗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Zaltman等根据时间和社会水平两个维度划分出六种类型的改变。个体的短期改变﹑个体的长期改变﹑群体的短期改变﹑群体的长期改变﹑社会的短期改变﹑社会的长期改变。本文通过使用该模型维度分析学校改进,以学校特色为切入点,对大同中学诗之校特色进行了研究,提出学校改进的一些本土经验,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刘静 《语文知识》2011,(4):87-88
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十年来关于沈德潜编选的《清诗别裁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探讨了《清诗别裁集》的版本、选诗目的、选诗标准和诗学思想以及受到的当时文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唐李商隐《人曰即事》诗中有句“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是说剪纸人形贴于家宅墙壁或屏风的习俗已久。而这种小纸人不仅具有护卫生活康宁的功能,同时也是人类本真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77.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8.
<正>在一些人物传记或简介中,总少不了对其家庭背景的描述。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一生极其重要。而我认为,比环境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父母主导下所形成的家风。我家的家风,不同于古往今来的大家庭,它没有一板一眼的古训,也没有催人奋进的诗联,更多的却是父母行为上的引导,是举手投足间的示范,它很"接地气"。在我家,照顾日常饮食起居的是妈妈,她的一言一行传递给我很多学问,印象最深的是:对别人意  相似文献   
79.
生命是美好的,只有生命,才能享受美好,刨造美好。生命没有了,一切也没有了,如同一棵树,当它的生命停止的时候,它的包括绿在内的美丽也就销声匿迹了;如同一座城池,当它成为废墟的时候.它的繁华和灿烂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对废墟多有感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有精彩描绘:“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  相似文献   
80.
梁珍明 《广西教育》2015,(3):102-103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