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官员何以成为高风险职业?除了资本的魔力与人性自私释放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在相当一些干部心中有“权力末日”情结,趁说话管用,先把钱捞到再说,否则,权力过期作废。  相似文献   
62.
. 《科学与文化》2012,(6):10-11
有“眼力见儿”是一种美德,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动人,特别是女人。一张及时塞到手里的面巾纸或是一个开车门的细节,都有意想不到的加分效果。这种美德如此招人喜欢,因为它太罕见了。  相似文献   
63.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64.
《教育文化论坛》2009,1(2):121-122
以哲学的视野透视现行应试教育弊端,我们会发现:在林林总总的教育“怪象”的后面,都有分数教育的幽灵在游荡。它所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得了高分就代表一切的教育取向,于无形中侵蚀着教育的神圣和尊严。应试教育对文化育人的冲击,首先在于分数育人所追求的功利性、自私性,其后果使整整一代年轻人成为短视、自私、冷漠的牺牲品。他们学到的知识明显脱离社会,在社会需要面前,他们的品质明显地受到质疑,从而显得尴尬和无助,致使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批评和反思。  相似文献   
65.
在全球化时代,群体,尤其是超大群体的自私已经具有了全球效应,有导致人类毁灭的巨大风险。因此,建构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归属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课题。首先,要通过文化教育,激发人类成员的共同命运感。在人类的共同命运面前,任何民族和国家,哪怕是最强大的民族和国家,都无法逃脱。在全球风险面前,  相似文献   
66.
女儿如今大了,人见人夸,说她聪明又懂事,还会持家,直说得我和妻子从心眼里往外乐。女儿从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任性、自私。几乎集某些独生子女“特长”于一身;特别是她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变着花样要钱,如果我们不答应,她便百般纠缠,甚至以“绝食”相要挟,上六年级时还旧习不改。我和妻为此曾经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67.
自私的巨人     
《小学生》2006,(7):49-51
  相似文献   
68.
初一思想政治课进行到一定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打开电脑,大屏幕上显示出了“16种受人欢迎的品行”: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守时、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14种不能容忍的不良品行”:欺骗、浪费、自私、依赖、吝啬、霸道、懒惰、迷信、不守时、不负责任、歧视妇女、欺软怕硬、虐待动物、歧视他人。我让学生把这30种品行端端正正地抄写在作业本上。“同学们,这节政治课我们  相似文献   
69.
在西雅图李小龙墓前,有一本精美的石雕书,在翻开的书页上,左边用中文镌刻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名言和振藩截拳道标志——太极图,高度概括了李小龙一生的学术成就;右边,则用英文镌刻着李夫人琳达女士和振藩截拳道门下众弟子对一代宗师李小龙的献词:“你的在天之灵依然指引我们朝向个性解放之路。”是的。正如李小龙曾说过的那样:“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愿读者在习练振藩截拳道的同时,获得身心解放的启迪。  相似文献   
70.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为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休谟在《人性论》中已经做过探讨,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承认"我"与"私"的正当性是约束"我"的膨胀和"私"的泛滥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