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2、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二)技能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三)德育点:1、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2、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2.
以名著达致修养看似美好,实际上并非坦途,它注定无法解决死人之手问题——由时间和名著表达方式造成的接受困难。这是赫钦斯名著阅读计划无法推广的原因。以名著达致修养最终会悖论式地造成名著本位,在规定时间训练学生咽下大量名著"锯末",其结果是制造学者而非培养通达之人,因此更适合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对本科生来说,变通办法是综合施特劳斯方案与茨威格方案,同时重视教材和论文的价值。对学生来说,可以考虑余华方案,据自己的精神气质取舍名著。  相似文献   
73.
朱毫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98-99,102
茨威格深受丹纳的影响,主张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情况。而传记学批评和他的这一主张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茨威格的爱情也算是甜蜜浪漫,但是他的婚姻并不美满,该篇文章采用传记学批评的方法来试图找出这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斯蒂芬.茨威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声誉,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善于撰写中短篇小说,并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以斯蒂芬.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为主题,探讨作家在创作中所惯用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5.
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和其第二任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普利斯寓所里自杀。对其自杀原因,莫衷一是。分析史料得出,中国学界分别从人道主义者产生的悲剧、从流亡对茨威格生存产生的威胁、从茨威格的性格弱点以及他是犹太人的角度立论进行了多元的阐释。分析、评述中国学界对茨威格自杀原因的解读,并作深层次挖掘,探讨茨威格所依赖的时代文化背景——魏玛精神对茨威格自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以期拓展中国茨威格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6.
王凌 《初中生辅导》2008,(Z5):13-16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作为俄国文学艺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者,作为"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的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77.
徐静蕾改编茨威格原著的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有些评论指出剧本在描写少女心理的细腻方面稍逊一酬。本刊特将原著中少女忐忑,执著,矛盾的心理描写集景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8.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探险单元的第一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它不是胜利者的颂歌,而是为失败者所作的传记。它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浸润和净化。对于这篇传记,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注重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抓住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这一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品、评、磋、悟、议。作为享受文本的过程,要把握住阅读这一主线,以“整体感知———细节赏析———语言品味———整合感悟”一线贯之。以“南极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开课,引出南极…  相似文献   
79.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8年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之际拜谒托翁墓后写下的抒情性散文,后被我国翻译家张厚仁译成中文,在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时,编者作了适当的修改,透过这些修改的文字,我们可以揣摩到修改者锤炼语言的  相似文献   
80.
<正>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要学本质的、精神的东西,追求神似,而不应该仅仅模仿,停留在形似上。"公开课"上究竟有哪些"本质的、精神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呢?一、静待花开,关注每一位学生忘不了贾志敏老师耐心等待一个学生说了六遍,才把"遵守的遵去掉走之底是尊敬的尊"这句话复述正确的教学细节;忘不了于永正老师在第八次终于等到了学生正确地读出"斯蒂芬·茨威格"时的兴奋与激动。对这些孩子而言,需要的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