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86篇
科学研究   5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费用承担制度在功能预设和制度实践上都有违行政诉讼的性质和宗旨,无益于法治政府的建设和人文关怀的法治理念彰显,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借鉴城外相关经验建立行政诉讼收费国家承担制度、健全原告诉讼成本按责任承担制度并扩大行政追偿范围将有利于正确发挥行政诉讼费用承担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2.
法律界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及其可诉性问题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定论,造成了一定的司法混乱应尽快予以统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其性质是属于鉴定结论种类的一种证据,且已被《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现行有效法律法规明确排除在行政诉论受案范围之外,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63.
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原告的举证问题作出规定,只是在后来的司法解释中设定了原告举证的规则。本文认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举证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权利,在某些法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推进义务。文章还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理论讨论了应由原告举证的具体事项。  相似文献   
64.
小龙 《成长》2006,(4):90-91
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94级学生田永以其母校为被告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自己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法定条件,而其母校北京科技大学拒绝结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为违法,要求北京科技大学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及时有效地办理毕业派遣手续,及赔偿经济损失和赔礼道歉、恢复名誉。  相似文献   
65.
在认同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必要性的前提下,就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司法冲突与法律协调问题提出见解:两种不同性质诉讼关系的理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和条件的界定;在诉讼法律原则上的冲突与协调;在诉讼程序上的冲突与协调。  相似文献   
66.
行政诉讼法》发布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三十年间,《行政诉讼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但在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进一步保障了公民权利。但与此同时,行政诉讼制度的落实与推进在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难题,“民告官”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溯其原因,除了制度方面,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7.
运动员申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对国家体育行政机关、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等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不服时,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运动员有权向上级行政部门或者有关国家机关申诉.然而,我国运动员在运用申诉权以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实际操作中却遭遇诸多法制困境.对运动员行使申诉权所存问题进行法理分析,提出完善体育法律规范、建立体育仲裁与诉讼制度、拓展运动员申诉路径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8.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机关侵害社会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何救济没有具体规定,类似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公益诉讼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9.
重塑行政诉讼观念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行政诉讼观念文化的重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培育其观念基础之上,实现行政审判的独立与公正,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诉讼文化,并进一步健全行政诉讼制度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70.
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行,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建立,《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的冲突也随之出现并逐渐突显,二者在审查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方面、救济权益方面和排除受理方面等审查范围的规定上严重脱节,既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能使行政权的运行受到全面审查和有效监督,有悖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因此,必须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规定,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有效衔接,达此目的现实而有效的路径有二,一是弥补行政复议制度缺陷,二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