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6925篇
科学研究   293篇
各国文化   59篇
体育   145篇
综合类   325篇
文化理论   50篇
信息传播   80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736篇
  2010年   635篇
  2009年   668篇
  2008年   884篇
  2007年   601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道德展开了全方位的抨击.五四女性作家用她们的创作表达她们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批判态度.她们的小说为妇女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113.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4.
潘金莲悲剧成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金莲在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处境中,渐渐形成了刻意追求声色情欲满足的畸形性格,变成了那个社会中一件小小的装饰品,作用是供有钱有势的男人观赏、把玩和消遣。男权社会早在潘金链选择之前就做出了选择,她的“选择”不过是被选择,现实不会为她安排别样的生活与“幸福“。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与僵死落后的规范化极不和谐,从而造成了潘金莲的畸形性格。  相似文献   
115.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人性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直接衍射到人们的教育观上。对人性的3种基本认识,对应于相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历史地、科学地认识和分析这种关联和影响,可以使我们在纷纭的理论批判和行为对立中察觉教育理想的闪光,看到教育实践的通途。  相似文献   
116.
陈刚 《华章》2007,(11):118
教育惩戒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中,人性更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何从人性的角度实施教育惩戒?本文尝试从人性角度,对教育惩戒的方式作了新的理解,以便人们能够发现教育惩戒的积极意义,并用以发展和完善人性.  相似文献   
117.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 的理论有两个特点:一、它是基于对人的理性本质公设的逻辑结果;二、它在意向结构上对人本身欠缺的反省,而是对外在于人的困境的鄙弃。之所以由德国审美解放无法达到自由,原因在于德国古典美学是以认识论来负担价值论,使之最终沦为了审美乌托 邦。  相似文献   
118.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对恶的实事性趋向掩盖了对善的价值性趋求而产生腐败;同时,分析了腐败的过程也是代理人(理性经济人)博弈的过程,腐败是博弈的结果。并提出了应坚持以德治腐的制度创新和依法惩腐的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反腐策略。  相似文献   
119.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0.
赵乐义 《中国科教博览》2004,(11):167-169,176
人的解放首先是指人从保证劳动者生产、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生产中解放或释放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标志是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完全由机器或某种更高级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为物质前提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