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90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5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原文字。原文字是踪迹的运动,差异的运动,是延异,它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本原。针对这一踪迹运动作简单明了的解说,进而指出德里达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德里达运用这一概念解构了西方语言学的语音中心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92.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孜孜以求的探索和重建人生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拒绝了基督信仰,否定了宗教信仰引导和救赎人类的能力.该剧利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大众心理定势和语境转换的压力,从剧名、剧情和主要人物三个方面戏仿《圣经》,揭露救世主神圣外衣下的无能,解构宗教的神圣与权威,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93.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马可福音》充分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与《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并通过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基督",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神学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赎,但上帝救赎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为传颂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样,埃斯比诺萨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赎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94.
王珂 《林区教学》2014,(9):28-3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地主阶级以热闹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为一个文学叙述的对象,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意义,不断被解构而呈现出单一性、模式化、平面化。基于此,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地主"作为一个文学描写的工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新时期对地主个体性、独特性的回归,体现了当代文学对审美意识的回归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95.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一个反思和匡正。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作为这场环境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态主义作家之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被誉为深层生态学家的桂冠诗人。通过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斯奈德诗歌,重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维度研究了斯奈德诗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去中心解构。斯奈德诗歌通过消解人类主体性来解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构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潜存危机;而斯奈德诗歌对人类主体性的去中心解构则最终使得生态中心主义的隐形霸权得以消解。斯奈德诗歌的解构性生态批评视角展现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解构魅力。  相似文献   
97.
现代教育“二元结构”典型地体现在教育目的的“未来—现在”结构、教育过程的“目标——结果”结构、教育关系的“主体——客体”结构中,这种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僵化,造成了现代教育的封闭化困境。后现代试图解构现代教育的这种二元结构,批判现代教育的总体化设计、封闭化的教学过程、单向性的教学关系,强调差异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解构,既具有“破坏性的向度”,也在审慎的反思批判中呈现出建设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8.
本文提出依托结构化思维进行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即从“点式”切入,自下而上寻找真问题;采用“环式”结构,自上而下构建研修活动总流程;以线形、列形、塔形等多种“节”式,表达研修成果。依托结构化思维进行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研修活动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确保校本教研全程可跟踪,切实提升校本研修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
郑家鑫 《传媒》2021,(1):37-38,40
移动视频直播打破了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传播界限,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具有双向互动、动态开放的沉浸式场景,受众在其中可自由表达自我,充分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本文以媒介场景理论为指导,从场景构成的空间与环境要素、受众状态要素、社交关系要素三个维度入手,对移动视频直播场景进行解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认识移动视频直播的本质规律,为后期传播策略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人文幻想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新时期以后,柯云路、梁晓声、阎连科、格非又创作了《孤岛》(1986)、《浮城》(1991)、《受活》(2003)、《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春尽江南》(2011)六部人文幻想小说。这些文本中的性别叙事有着潜在的联系,即男性角色由救世主、政治狂人、革命家向普通公务员转化,“男性神话”不断被解构;而女性角色则逆向发展,呈现由附庸品、配角到拯救者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