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0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唐运飞 《中学文科》2009,(15):35-35
讨论课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促使学生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课有利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旧模式,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符合中学生喜欢思考讨论的特征,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然而,要上好讨论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以武汉大学彭富春的讨论课为个案,分析了"无原则的批判"式讨论课所具有的意义。这在于,"无原则的批判"式的讨论课是学习者参与其中的思想游戏,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种"无原则的批判"式的讨论课是在语言的批判、思想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63.
64.
所谓讨论课,即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有计划地把书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理论界的一些热点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以达到释疑解难,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5.
本文针对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僵化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的新思路.总结了笔者在实践中所探索到的经验,归纳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阐述了个人的见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66.
笔者曾听过一节讨论课 ,课题是“四种命题 (二 )” ,讨论的是原命题为真时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 .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侃侃而谈 ,虽观点基本上都是课本列出的 ,但考虑问题角度有别 ,所举例子各不相同 ,气氛相当热烈 ,从调动学生主动性、从学生投入来说 ,效果非常好 .然而 ,讨论在下列问题处受阻 :问题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 ,正确的命题有几个 ?试举例说明 .绝大多数同学认同课本中“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假”的观点 ,认为四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或者没有、或者有二个、或者有四个 ;独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四命题中…  相似文献   
67.
陆春娟 《现代教学》2016,(Z1):21-22
作业分课前作业、课中设问和课后作业等。作业可以由学生单人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其他力量协同完成。作业不仅有书面形式,还有社会活动形式。本文主要讨论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一、设计有效的课前作业课前作业的最常见形式是学案。说起学案,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学生借助学案进行预习,有助于学生凭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能力,尝试自己提前思考或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  相似文献   
68.
音乐教学法是研究音乐教学规律的宏观理论,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就理论这部分来说,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应该发挥其"组装车间"的作用,既能提高教学法理论水平,又可以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9.
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即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或现象展开讨论,从而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近几年我一直坚持讨论课的教学,每周一次,主要针对课文中的有关问题或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讨论。我总是将要讨论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其作好充分准备,然后利用两节课时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0.
一节不同寻常的讨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我一边匆匆地走向教室 ,一边整理着自己的思绪 .前几天的一次讨论课上 ,有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椭圆的两个定义 (见附录 1 )都非常优美 ,这两个定义是怎么产生的 ?这两种定义看起来毫无关联 ,它们又是如何统一到椭圆的呢 ?很显然 ,他们并不满足于课本上关于椭圆第二定义的导入方法 (见附录 2 ) .问题是提给全班同学的 ,当然也是提给我的 .在经历了二三分钟的沉默之后 ,并没有同学能给出回答 .于是我建议大家课后思考 .我期待着 .但事隔两天后 ,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在同学的一再要求之下 ,我提示性地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