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1.
亲爱的编辑同志:我在阅读贵刊2010年第七期(P23)《有趣的危险词句》时,发现文中指出"Chinese dragon"应翻译为"麒麟"而不是"中国龙",这让我感到很疑惑。因为在《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第六册Module 8 Unit 1中出现这样一个词组:"A Chinese dragon kite"。如果按照上文的说法,应该译作"一个麒麟风筝",但课本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2.
关联理论作为语言交际理论,尤其是文化的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某些本质,其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文化认知心理图式,其中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之一的文化缺省模式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文化认知心理图式中去的,此篇文章中关联理论从此角度能够很好地揭示译作的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3.
吕行 《考试周刊》2012,(7):30-31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盛行于西方心理学界的主要流派之一。它融合了心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本文阐述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在理解诗歌意象、鉴赏诗歌、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格式塔框架下研究庞德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翻译更加具有文学和心理学的意义。格式塔质的建立对于读者理解诗歌的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十分关键。在格式塔的框架下,评判一首诗歌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译者能否成功建立起与原诗相对等的格式塔意象。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在意境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对于诗歌鉴赏和翻译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从作者、论作载体、主题分布等角度出发,对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90年代著译作状况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5.
正误辨析     
“What(How)about…?”这一句型在口语中广泛运用,单在初一教材中就出现了15次左右。尽管它只被简单地译作“……怎么样?”但它在不同的场合却有其不同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16.
张敏 《青年记者》2016,(23):27-28
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冲击.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与周期短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会被自媒体取代吗? 什么是自媒体 2002年,美国学者丹·吉尔莫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也译作“公民媒体)的概念.2003年7月,美国学者肖恩·鲍曼和克里斯·威尔斯发布了专题报告《自媒体:大众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和信息》,提出:“自媒体是大众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全球信息及知识系统连接后展现出来的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信息、新闻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7.
我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把“Geometry”译作“几何”。  相似文献   
118.
翻译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年来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许其硝烟还将继续弥漫下去.其中的异化翻译,作为忠于原著,传递文化新鲜血液的翻译策略,更为当今翻译界人士所推崇.本文将对异化翻译这一翻译策略进行多角度的剖析,以产出最佳译作为宗旨,从辩证法角度进一步对异化手段在源语迁移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实战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9.
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0.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