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陈才智 《天中学刊》2002,17(1):37-42
“元白体”包含外延一大一小的两个层次:大者近乎泛称,概指元白诗之体;小者相对明确,专指具有某种特色的元白诗。  相似文献   
42.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43.
《诗经》的诗体包括句型和体式两方面。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诗经》以四字齐言为正格,而以杂言为变格。周代尚和的浓重的礼乐化是《诗经》正格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诗经》内在的抒情性、发展性、音乐性、地域性和原创性又同时决定杂言诗的并存。正格与变格之间的关系是发展演变的、协调配合的和厚此薄彼的。而正格和变格的互动潜在着审美的、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白纻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歌舞形式,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配合或咏赞白纻舞的歌诗——《白纻辞》也受到诗人的青睐而盛行一时。在七言诗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拟制的《白纻辞》对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白纻辞》提供了新的七言形式,在篇章建构、题材、用韵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开拓。  相似文献   
45.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情节",就事件而言是极其普通的.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和沉思使激烈的情感升华,使得普通的人和事在诗中呈现出不朽的韵味.本文将从这首诗的诗体、韵式、节奏、语音使用等几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音韵特色,展示本诗的音韵风格及其对诗歌主题的烘托.  相似文献   
46.
因为陆游等人的创作,在南宋后期重新兴起的“义山体”《无题》得到元人的继承和大力揄扬,并形成特定的创作风潮。专立“无题体”的选本《元诗体要》为这一诗风的东传提供了文献依据,在《元诗体要》与朝鲜增注本《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共同影响下,十五与十六世纪朝鲜诗坛的《无题》创作,于传统的“东坡体”之外,也表现出对“义山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47.
《对话与重建》是吕进继《中国现代诗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学术力作,它重点阐述了吕进近几年来对诗歌和诗学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对话与重建》的分析,论述了它在诗体重建和诗歌精神重建等方面对当下诗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诗经》的诗体以四言为正格,而以杂言为变格。《诗》体的正变对《诗经》之后的文学体裁发生深远的影响。《诗》体的四言正格在汉魏被改造成三言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并发展演变为五言、七言和辞赋等诗体。四言在《诗经》时代的正格角色,在其后的时代里,让位给五、七言,而成为变格。《诗》体的杂言变格,成为后来五言、词和其他杂言诗体的直接源头。词、曲在宋、元时代成为诗体正宗,而四言则厕身于庙堂。  相似文献   
49.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成绩滞后.诗体危机是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音乐性薄弱是新诗诗体危机的主要环节,加强音乐性是新诗自强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化,反对音乐性;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促进新诗诗体成熟,是诗坛泰斗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