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诗情与画意在唐诗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如影随形的微妙关系。总结其表现方法企希着双重的收获:既能准确把握二者的美学意蕴,又能清晰地描述出唐代诗歌诗画美学性格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2.
莱辛的"诗画界限"说运用于其代表剧作《爱米丽亚.伽洛提》和《智者纳坦》,造成了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的矛盾:描写人物真实情感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创作中却塑造了如纳坦一般的雕像式的伟大性格,与"诗歌描写的时间运动性"相矛盾;"戏剧描写行动中的情节"的理论在《爱米丽亚.伽洛提》中限制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不利于塑造理想市民道德。文学创作不应是简单的动静分离,而应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动静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93.
苏轼对梅尧臣钦佩有加.他对梅尧臣诗歌接受主要体现在对梅尧臣艺术观念及美学风貌的继承上.具体说,他承续着梅尧臣诗画统一论及诗歌平淡美学旨趣,并使之升华、完备从而形成了更确切的理论,在接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宋代诗歌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正~~  相似文献   
95.
魏晋南北朝370年创造的文学艺术,在我国文艺史上有许多"第一".它们的繁荣发展原因是何,有何规律,表现怎样的精神?通过对时代人文环境"新道学"和自然主义、适性主义于文艺创作的渗透性浸润的分析,可以发现道家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导引着这时期对艺术性质的理解和创作诉求,从而可从大量艺术作品和创作实践中提升出舒气达道、玄妙忘我、游心畅神和气韵飘逸的艺术精神,回答了上述极为困难又重要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96.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97.
一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 我们先看一下绘画: 众所周知,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以前是人物画居于画苑之首,而宋以后,山水画则脱颖而出,蔚成大观,无论宗教画、社会画还是人物画都无法与之匹敌。山水画向有南北二宗之说,南北二宗双峰对峙、  相似文献   
98.
历史是具体而真实的,也是单一且枯燥的,而对“美”的关注与鉴赏,对学生而言却是极具诱惑力的,自古以来,诗词书画,咏史喻今,文学艺术的美使隽永的字句源远流长,同时又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而诗画的特质、技巧又何尝不是“美”在现实中最为张扬的一种载体?寓史于诗,赋史于画,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使诗、史、画三者交融,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诵唱古典诗词,可以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但是选择古典诗词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符合教学单元主题,可以和电视网络教学同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改编等将古典诗词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相似文献   
100.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