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赋诗是春秋时期宴享席上常有的活动,除了歌功颂德、把酒共欢外,更为突出地则是明颂者之志.这一活动不仅强化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功能,扩大了诗歌的传播,尤为重要的是,散布其间的星星点点的诗歌评论为后来诗论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家乡,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圣土,令多少游子离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无论是闯荡江湖,流落天涯,还是漂洋过海,客居异域,流淌的血液里总融着浓重的乡土情结,那是深厚淳朴的热爱,那是真挚动人的眷恋,那是难解的乡愁.古人为文赋诗,倾吐心底无法割舍的桑梓之情,他们赋予家乡种种爱称,寄托乡土情愫,耐人寻味.笔者集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54.
一位哲人说得好:"角度比距离更重要"!这话颇有启迪,富于哲理. 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便能看得越仔细,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  相似文献   
55.
西周早期诗教活动是诗在这一时期被使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从贵族到平民阶层都普遍地接受了诗乐教育,掌握了大量诗歌,同时也接受了比附、隐喻、引导、启发等用诗的方法,为在各种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比兴用诗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诗教中也已贯穿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赋诗言志中的用诗与道德意义联系起来,在赋诗内容上也产生了影响。由此观之,西周早期诗教活动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6.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57.
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正所谓"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名诗、名楼,在艺术上往往把古代文化中简洁洗练而又气象万千的人生意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1]如果说,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的话,那么,鹳雀楼也同样因王之涣、畅当而名留千古.  相似文献   
58.
赋诗言志在春秋外交活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尤其在《左传》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本文就《左传》中出现的这种情况为例,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赋诗言志在春秋外交活动中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59.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60.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通过"引譬连类"、"托事于物"而"感发意志"甚至证事证理,这就是"诗可以兴",无非借人之酒杯浇我之块垒;而汉儒的解经活动及给"兴"的定义正渊源于《诗》"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那么典故亦可"兴",不论语典还是事典,只要进入文本,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无法回避"兴"思维的浸染;典故作为历史的记忆,一旦在后人的追述中显现,其所负载的内涵必以其深厚的底蕴生发出更多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