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左传》描写外交使臣优美传神的辞令令人称道。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左传》优美的外交辞令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春秋礼的要求、诗赋美文的影响、行人的出现及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72.
李小山 《语文知识》2012,(2):127-129
《〈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73.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74.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通过“赋诗言志”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兴盛于春秋时期,传承千载,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独特的外交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赋诗言志”,彰显中国“诗赋外交”的魅力,可谓当代中国“诗赋外交”的典范.本文从外交风格、情感沟通、语言感染力、文化影响等四个方面阐述其“赋诗言志”的外交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5.
《左传》中记载了丰富的用诗行为,其中赋诗行为最具有独特性。赋诗作为一种公共交往的话语系统,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渊源,其强烈的对话性期待着赋诗者与听诗者双方严肃的投入,以共同完成对话预期目标。赋诗行为既展现了一种俯仰揖让的悠然风度,同时也包藏着刀光剑影的危险,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意义。赋诗行为还暗含着某种神秘的意味,这使其成为时人预测未来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76.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7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78.
春秋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春秋十家诗学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赋诗引诗",是中国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表面上公卿赋诗,千人一腔,实则各有特色。本文从春秋众多的赋诗、引《诗》者中,选出最为突出的十家,名之曰"春秋十家诗学",并对十家各自的特点一一予以评说。十家诗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这个时代"诗无定指"的诗学观念,与寻找主观情志和客观存在之间意义联系的基本思维方式,他们对诗意不汲汲于义例训诂,而是以神遇而不以言求。这种解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相似文献   
79.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是"赋诗言志"的意思,它在春秋时代是从属于礼乐仪式的说话方法,与后来直接讲解《诗经》的《毛诗序》没有关系。孔子对于《诗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赋诗"而展开的,而并没有阐释《诗经》之本义。战国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由礼乐仪式转为经典,才产生了企图诸首解释《诗经》的《毛诗序》。但因为释《诗经》者仍未脱离上古以礼乐为治的时代所形成的隐喻思维模式,仍然用发微索隐的方式去理解《诗经》,故使《诗经》的本义长期被掩埋。  相似文献   
80.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尔后,“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成了中国古老诗学中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历代学者研究基础上,拟从“赋诗言志”到“作诗言志”的历程看中国诗学的产生这一角度作出论述,试图进行比较系统和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