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936篇
科学研究   135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90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301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文选》所录五篇鸟兽类作是汉魏六朝时期此类作品的名篇。其作者大多出身寒微,他们在作中通过鸟兽形象表达寒士心声、抒发情志。这些作品饱含着寒族文士避祸自守、明德善终、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在体物手法上也丰富多彩,达到了物我融合的艺术境界。出身寒门、身处乱世、昧于自处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寒族文士的人生悲剧。寒族士人笔下的鸟兽群像,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身世感伤,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个性与张力,形成了与士族文学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2.
陆机的抒情成就较高。通过抒发自己对故国、故乡、家族、亲人以及自身的真实情感,陆机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在现实中徘徊挣扎的文人形象。这个形象既有敏感脆弱、情感丰富、高傲自负的一面,又有坚忍不拔、深藏压抑、自卑妥协的一面。从广义上来讲,这个文人形象既可以是陆机,也可以是西晋时期整个文人群体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3.
<正>学生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感觉无话可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头脑中缺货,而缺货只是一种假象,只要帮学生理一理,它就会感觉到,素材多得用不完。理的途径有多条,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理教材,二是理生活。这里只说理教材。怎么理?概述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合理分清类别,确定可用角度,变换转述重心。下面就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看学生是如何运用课本素材的。  相似文献   
124.
125.
江琴花 《江苏教育》2023,(15):23-25
<正>202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承办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为引智培训项目提供了特色鲜明和优势显著的集训课程,由深谙中国学情的跨文化培训师团队为我们提供了沉浸式的全英文学习氛围,打造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助力我们从普通教师转变为“教学设计师”。此次培训的重点目标在于提升所有参训教师的语言素养,如关注教师的口头表达力和听力,这与我先前预想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类培训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126.
姚奎 《中国考试》2023,(9):70-78
金代试困境在于格律严苛,至于模题画影而不成语言、文人竞相蹈袭,与科举选才宗旨相左。金末赵秉文、杨云翼等试图改革衡文标准以正风气,然收效甚微。元初虽无科举,然戊戌选试仍有词科,选录官学教授、师范皆须考查辞创作,官学儒生月课、课试皆须习以备岁贡儒吏。延祐复科,科举试变律为古,废除声律之弊而惟古是尚。袁桷以辞高古为宗,祝尧以祖骚宗汉为旨,屈骚、汉之典范。试衡文标准由声律转向复古,复追汉魏文章,终成元代辞体制之嬗变。  相似文献   
127.
张全民 《福建教育》2023,(43):20-23+5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举文化自信旗帜的新时代,乡村学校在建构特色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始在校园景观设计上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和主张。文章选取龙镇的5所乡村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办学过程中校园景观设计的考察,展开质性研究,回应乡村学校对校园景观设计该如何定位并如何把握其合理路径等研究问题,以期为未来乡村学校借助景观设计重建教育场域、振兴乡村教育及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8.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9.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离不开多元主体适时的新媒体运营能,也离不开高校新媒体教育的协同能。高校新媒体教育能数字乡村建设有三大路径:助力“新农人”培育与优化、开发“新三农”优质线上课程、输出“新三农”创意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130.
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技术能教育成为发展主旋律。然而,技术所塑造的社会形态正具象化为一种风险社会,不仅引发了全球性治理,也使得技术能下的教育“暗藏危机”。研究从主体行为失范的视角分析了五大教育关键主体所面临的可能挑战,并剖析其主要根源在于技术设计与价值意向性的偏误、技术加速逻辑混淆教育育人逻辑,以及教育治理意识与方式缺乏超前性三个方面。为规避风险社会中的教育危机,可以从技术的研发、应用到监管,筑起教育安全防线,全面提升防范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