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902篇
科学研究   133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85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280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的“歌功颂德”“劝百风一”等特征的研究,应立足于的本体,而不应仅从作家身份地位等外部条件去进行。基于此,本文从文字学、名称的来源、影响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几种文学体裁和早期的来剖析了与帝王间确实存在一种客观联系,这种客观联系使具有颂美的内在要求,并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2.
本文主要讨论B—Banach空间上的一类广义压缩型映象——一致局部压缩映射在ε-可链B-范空间上不动点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相似文献   
83.
烟花赋     
每年的元宵佳节,总有烟花来助兴,今年也不例外。一到晚上,广场就被涌动的人群所挤满,几乎是全城出动,只为一睹那烟花的风采。  相似文献   
84.
《历代汇》收录了近1,500篇唐代辞,这些辞中有57篇属于含有西域文化因子的“西域”.西域的主旨以雅正为主,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现万国来朝,西域献宝的,以此炫耀唐帝国国力的强大,这类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西域”、“昆仑山”、“胡”、“匈奴”等文化因子代表遥远的地方或遥远的民族出现;其次,对中涉及的西域物品进行外观、环境、细节、功能的铺排陈述;最后,颂扬大唐盛世,歌颂帝王的功业德行.另一类是颂扬唐代帝王的功业德行、威震四方,鼓励士人立功,这类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介绍战争背景,表明师出有因;其次,铺叙西域的环境与地理风物;再次,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最后,写赢得胜利,歌颂浩荡的皇恩.  相似文献   
85.
王宏刚 《师道》2015,(1):38-39
有人说:经典就是人人都听过,但大家都不会去读的书。这话说的不算夸张,人们很敬重经典,而未必都十分喜好阅读经典。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会争着看超萌搞笑、鸡血高冷的卡通漫画,而难得会喜欢深刻庄重的经典。他们背过很多文学常识,知道某部作品的作者是谁,字什么号什么,书里的主人公是谁,可就是可能没有真正地读过这本书。这样的情形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正如你告诉孩子要带他去游乐场玩过山车,他会很开心;可如果  相似文献   
86.
范仲淹与梅尧臣的《灵乌》,是两篇和题、和意的唱和。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被贬,梅尧臣作《灵乌》以寄,深表同情且为其鸣不平,并在中强烈地讽刺了朝中明哲保身的官员,更指出了朝政的弊端与荒谬。后范仲淹作同题之以“和”,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定态度,为民请命、尽忠于国的决心至死不移。《灵乌》是文学史上唱和的代表作之一,研究它对认识唱和的成因、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87.
太乐令依据君主喜好,随时有所创制,南齐"天台山伎"即因太乐令郑义泰影响而生。《游天台山》为剧目蓝本,此由东晋高士孙绰赏读天台山图画写成,并非当时游历所得。中的细节描写"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被太乐令郑义泰等改编为"天台山伎"的核心情节。后世因此又称"莓苔戏"。"天台山伎"的生成固然与道士、道教有关,但并非宗教意义的仪式展现,而是设计角色的装扮表演。作为神仙道化剧,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8.
卢兰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2-25,83
汉晋乃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体文学自身的演进,汉晋音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音乐的审美感悟和阐释也在与时俱进。就历时性言,《文选》音乐反映了汉晋音乐审美倾向经历了由道德政治教化功用到艺术审美愉悦感受的变化;就共时性言,汉晋音乐表现了汉晋人音乐审美的丰富文化内蕴。认识汉晋音乐中音乐审美的历时性变化与共时性价值,有助于了解《文选》音乐及音乐审美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陈沆的生卒年是(1785-1826),年寿42岁。他是清代律四大家之一,并非清代古七大家之一。《诗比兴笺》和《近思录补注》两书与陈沆并非毫无干系,只能说书是魏源出于对亡友的情谊,在陈沆曾经动手写过的零星、片断草稿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补益而成的。  相似文献   
90.
《蜀都》中有句云:"往往薑梔,附子巨蒜,木艾椒蓠。"其中"木艾"一词向无确诂。文章认为"木艾"即后世所谓的"艾木",即食茱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