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68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151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57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70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1.
郑炳凯 《天中学刊》2011,26(1):95-97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一种方式,它促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转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地域型"和"依附型"到"参与型",从"集权专制"到"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72.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武昌起义的枪声击破了武汉三镇上空的黑暗,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宣告终结,辛亥革命伴着志士仁人的殷殷鲜血诞生了。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73.
教育家雷沛鸿是桂籍辛亥革命志士中的佼佼者。他从辛亥革命一直走来,直至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始终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具有完整的革命人生。他在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致力于教育改造,构设了一个"民族教育新体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伟大业绩;上世纪20—40年代,能长时间、大面积系统地践行自己教育理想的教育改革家,国内仅雷沛鸿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74.
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是湘西南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是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正因为如此,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国人一直相当重视魏源研究。可以说,魏  相似文献   
75.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为举足轻重的省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在国内率先发动的长沙起义、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社会广泛参与的湖南保路运动、声势浩大的长沙抢米风潮以及首先响应武昌首义、派遣湘军援鄂等都是辛亥革命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湘籍志士作为一个群体在整个辛亥革命运动中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深入进行组织发动、拥戴和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以及领导反清武装起义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的风雨历程,总结革命历史文学的创作成就,探讨革命历史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新途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7届年会暨“革命历史书写与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0—23日在山西省万荣县召开,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和中共万荣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同志申维辰、贺敬之、翟泰丰、胡苏平等为大会致函致电表示热烈祝贺与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77.
文学团体南社创作的"革命文学"作品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舆论宣传、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之后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团体不仅创作了具有较强的批判力、号召力的战斗檄文,而且其中不少有识之士在辛亥革命反满反专制斗争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文学团体南社在思想战线、革命战线都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辛亥革命不断奋斗,推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民主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78.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规划未及付诸实施,但已奠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考试对象的平等性、考试内容的实用性、考试任用的优先性等基本原则,对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之功。这表明,辛亥革命不仅在"破坏一个旧世界"方面居功至伟,也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9.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80.
清朝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中又以赴日学习法政科的学子居多。那些留日法政学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