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2篇
教育   53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一文,一些研究者包括中学语文教参,都认为它体现了作者在摆脱腐朽官场、归居田园之后的轻松愉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流露出陶渊明一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  相似文献   
12.
日语里,“无案内”既可写作“不案内”,也可读作“不(ブ)案内”。“不”在日语中以读作清音的“フ”为常式。什么样的词,在什么情况下,接头“无”、“不”可自由替换,并使“不”可读为浊音为“フ”?本文采用分类、定量统计等方法,将《大林》中带否定接头“不”、“无”的词语分为“混交”“和制”“纯粹”三类,又将这些词置于《汉语大词典》、《大汉和词典》中进行调查比较,得出“不(ブ)”、“无(ブ)”可自由替换者大多为和制汉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所谓随文练笔,即以课文为依托,找准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把语言的运用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练笔中得到较大的发展.它易于操作,是一种新形式的读写结合.它的出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言不尽意”的诡辨。范晔开始从言与意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言与意的等级与轻重问题,实现了“言尽意”由纯粹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的转变。此后,杜牧强调“愈朴而文愈高”;苏轼追求语言的平淡,强调“了然于心”;李东阳从审美创造和接受这两个角度论述“言尽意”的意蕴;恽敬把达与作者的心、神、气、知联系起来;以及古人对声律与表意的关系的认识,等等,都是“言尽意”理论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杨公骥先生破译《巾舞歌》的经过,以及赵逵夫研究《巾舞歌》的一些情形。以杨公骥《巾舞歌》校本与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奠舞)演出脚本研究》中的“复原本”进行对照,并列举赵文中错误10例,从而证明赵逵夫不是《巾舞歌》的破译者。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说写者言达意,听读者听得明白看得清楚,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试从说写者的主导表达、不同时空的语境表达、修技巧的多维表达、体态语言辅助表达等方面,分析探求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招魂》中关于帝、巫问答之一节的解说历来争论较多。笔者以为导致各家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排除原文有脱讹外,主要是对"掌梦"和"谢"字的理解不同。其实,文中巫阳所提到的"掌梦"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不同于上帝所言的"筮予之"。"谢"字也未必如历来诸家所认定的"谢去"或"徂谢"意,而是作为一种巫术用语,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琴操十首>是我国历代琴操诗的扛鼎之作.它借古鏊今,笞挞现实社会中的佞人专权,表达诗人憧憬圣贤的诉求;它巧妙地化用本事抒怀,展现了诗人的忠君意识、遗弃意识、反省意识和自赎意识相互交织的独特心灵世界;它奇与奥旨同辉,生命与意象叠印,以无我凸显自我,从而做到了古今贯通,物我无间,使音乐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