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18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39篇
体育   278篇
综合类   98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冯友兰在建构其“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时,发挥了《庄子》中“浑(混)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将之与其自身哲学的阐释联系起来,并以此说明道家哲学的特点,并在随后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强调了新理学体系的相关观点。冯先生认为,要想达到“混沌”的境界,是不能通过“去知”实现的,“知”是通向“大全”的必由之路。冯先生晚年讲的“后得的混沌”正是从“哲学史”的视角对其早期观点的发挥。  相似文献   
72.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较比于其他声乐艺术而言多了一层哲学思想韵味,因为其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内,更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影响最深的当属“有无”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我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根基,如绘画艺术的“天人合一”,书法艺术的“道法自然”等等,民族声乐艺术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吸收更多体现在“有为”与“无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吸收与体现才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3.
安徽大学哲学系的孙以楷教授长期笃志于道家哲学研究,已经出版的《庄子通论》、《老子通论》、《老子外传》、《道德经注释三种》、《道家文化寻根》(合著)等著作早已为人所知,表明了他在道家思想研究领域的诸多成就和贡献。这次他又向学术界推出了六卷本的《道家与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74.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通俗文学中的一种,更是深具文化意蕴和内涵的文化小说,《天龙八部》便是金庸小说的代表作。《天龙八部》情节生动曲折,结构布局宏大严谨,是一本优秀的充满哲理的叙事作品。探究逍遥派——道家文化意蕴,深入研究分析道家文化在逍遥派中的诸多呈现形式,包括道家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儒家名教文化的对照等方面,在学理上应成为研究《天龙八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5.
76.
钱敏贤 《江苏高教》2006,(2):155-155
大学英语写作深受东西方文化、思维方面差异的影响。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意形式逻辑,形成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思维形式上具有一种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备的鲜明特征。表现在篇章上即:观点(主题句),分析、论证(扩展句)和结尾(概括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始就亮出观点,“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重悟性,因此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迂回式”地向前发展。表现在篇章上为: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客观争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以一种转弯抹角的、含蓄地围绕主题绕圈子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表达,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味道。中国学生往往受多年汉语写作的影响,在用英语表达思想时仍然不自觉地将汉语惯用的归纳式语篇结构应用到写作中来。这种写作手法写出的文章会使西方人感到奇怪,因不符合英语作文的规则,所以得不了高分。此外,也受到基础知识如语法、句法、词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8.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9.
作为五言诗歌创作典范的《古诗十九首》,根植于东汉末年战乱迭起、民生凋零的时代土壤,突出体现了耽于沉思的汉末士子在危机重重、荣枯变幻、世态无常、祸福不定的背景下矛盾而又无奈的踌躇心态.绵邈的情思、悲凉的心境是道家辽阔的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是道家精髓在东汉末年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全面绽放.  相似文献   
80.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