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错误>是用现代语言写就的闺怨诗,意象多彩而丰富,情感深婉而含蓄.小诗本身就如一位古典美女,让人百看不厌.若让学生自读而过,则至多会背诵而已,难尽其妙.所以我固执地把它作为教读课来上,而且是上了一堂公开课.  相似文献   
72.
王昌龄七绝表现了隐藏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精神体验。其实质是借女性之口而道出男性之心,即诗歌写出的是男性对“家”的眷念和回归渴望,以及进行此种表达的尴尬与矛盾。  相似文献   
73.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月”是唐代闺怨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本文将唐代闺怨诗分为民间怨妇诗和宫中怨妇诗两类,着重分析了月意象在这两类诗中运用的普遍性、特点及月意象的渲染、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74.
边塞闺怨诗是边塞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者往往从其内容方面进行研究,而创作手法方面略显单薄。进一步探讨边塞闺怨诗的主要创作手法,对于了解边塞闺怨诗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76.
刘忠 《语文知识》2014,(5):59-60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闺怨诗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们是金戈铁马背后的小窗幽鸣,总是在不经意间拨动游子的心弦。明月夜,秋风起,思妇良人两地望,一片愁茫茫。对于游子而言,远游戍边开启了追逐功名、实现梦想的人生模式。他们或自觉或被动地享受这一过程。而在他们背后却站立着一批女人,夜来幽梦,捣衣声寒,把酒黄昏,独上高楼。她们不免嘤嘤凄凄,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叹。  相似文献   
77.
唐朝社会,人才济济,就是在此背景下,鱼玄机和李冶却以其诗名傲然于唐代诗坛,她们诗作的价值绝不亚于男子。作为唐朝颇富声名的女诗人,她们的爱情生活却十分不幸,屡次遭弃,被弃之后生活难以为继,被迫选择入冠,因而她们的诗篇中渗透着浓浓的闺怨情结。但是二人的闺怨情结又有所区别,对比之下发现,鱼玄机诗作中的闺怨情结比之李冶更为丰富,表达方式也更为多变。  相似文献   
78.
唐宋诗词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女子哀怨为题材的,它们写尽了中国女子哀婉优柔的一面,展现了印刻着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温柔敦厚"和"怨而不怒"。这些诗词多以女性情感的哀怨为对象,最常见的两大类是闺怨和宫怨。这些往往成为唐宋诗词中最脍炙人口和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9.
王昌龄除了边塞诗比较著名外,他的闺怨诗也很有特色,其中包括宫廷妇女与平民妇女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关于平民妇女的闺怨情诗里,具有与同时代同类题材诗歌迥然不同的抒情取向。由此特殊的审美取向决定,他的闺怨诗里意象与季节选择也很具个人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全唐诗》以及当下的王昌龄诗集里所收录的《春怨》一诗应属误收。  相似文献   
80.
中国古代文人与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境遇有相似之处,不管文人在文化和政治上有多大的建树,他们的生存都依附在某种经济基础上.经济上的依附使他们不得不压抑思想与感情上的独立,但内心却不甘于这样的现状,于是他们只有借诗歌曲折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才子被弃、臣子事君的卑下等不满与怨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