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3篇
教育   59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独秀之死带着甚浓的悲剧色彩,没有政府的褒杨,也没有社会的哀悼,客死异乡,冷落而孤寂。一些社会人士带着同情和惋惜之心自动捐资安葬,以示悼念。  相似文献   
42.
从1920年9月至1922年6月,陈独秀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他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普及新式教育,人民享有充分自由。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法治、重视人的改造,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最后最好的工具”,切实保障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
陈独秀的政治历史上,"托派"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的政治结论大抵相同,但涉及这个"问题"的具体史实与征信文献却大都语焉不详。陈独秀从受托洛茨基思想影响到组织上参与"托派"活动,几经波折,一度联合"托派"诸小团体并领导统一后的"托派"全国组织,最后与"托派"核心组织人事、政治思想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分手。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44.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我之喜欢苏曼殊,先是因为行云流水一孤僧那些清新的诗句,以后看到他感怀身世的小说,在新旧文学的交汇点上,他那哀怨动人的伤感文字,  相似文献   
4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新文化的倡导中主要从伦理、教育等七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46.
陈独秀作为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192 0年以前 ,他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倡导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后逐渐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终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47.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对于这场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观望到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独秀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过程与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一致:陈独秀最初从民主主义与社会进化论角度看待十月革命;苏俄宣言与巴黎和会的双重刺激加快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认同;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彻底接受了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48.
"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不仅体现在反儒,也体现在反佛。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并非自始即全面否定佛教,而是经历了从肯定真佛、反拜假佛、怀疑佛法到最后全面否定佛教的过程。他之所以在佛教观上日益激进,与社会背景和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检讨"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文化激进思路的因缘,既要注意到言论者个人因素,更要从时代环境中去寻找真相。  相似文献   
49.
陈独秀与蔡和森有过一次关于唯物史观的讨论,其实质牵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性和整体性,以及中国现代史学从进化史观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型的问题。重新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梳理陈、蔡两人的思想历程,可以更深入了解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相似文献   
50.
陈独秀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发展新式的近代教育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体育观是其新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认为“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提倡实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观,对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弱”之风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