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漆雕先生之《梅赋》,乃因见老友朱由先生所画梅花图,突萌奇思,灵感涌现而作,可谓别具怀抱,情有独钟,至少有八大美感魅力。  相似文献   
32.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33.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34.
元中期延祐诗坛上出现的"宗唐复古"、以"雅正"为尚的风气,标志着元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反映了中期文人和元政权取得了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文人始终无法走进政治权力的核心,怀抱"旁观者心态",元中期"盛世文学"最终流于表象。作为"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其诗学思想的双面性反映了"盛世文学"下汉族文人心态之纠结、诗学思想之复杂。这种尴尬,也预示着诗坛即将发生的另一种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5.
黄溍是元代中期倡导雅正文风的台阁文臣,亦是生活在浙东婺学盛行的义乌学人。因此,黄溍的诗话思想、文学理念、政治心态和交游情况无不渗透着与浙东婺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他的雅正精神与“婺学”思想更是交相辉映,显示出了元代学者对与浙东婺学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6.
研究南宋张炎撰写的词学研究著作《词源》之"雅正说",视野应当投射到"雅正说"的过去——对南宋词之复雅倾向的历时性回溯、"雅正说"的未来——清代浙西词派对"雅正"的拓展,在这样一种共时性的时间之轴中回归到对雅词的本位把握,从而实现文本与解释者的有机融合。从"雅正说"上下推理出词之雅化的理路,检省今日大众文化中雅俗之争,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7.
高适为追求功名多次出塞入塞,漫游干谒,交游广泛,常与亲友聚散离合,留下67首记录特殊人生经历的送别诗篇。送别诗是诗人长期动荡、飘零生活的写照,从中可透析其行为心态、人格理想及价值取向。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未来的信心,对生活的坚定,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来规范人格设计行为,其人生品格塑造如同他的社会角色的选择一样,是多样化的,极富个性特色的。具备了狂傲、雅正、率真的品格,呈现出崭新的人格境界和无穷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8.
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纲领和地域文化整合以及士庶力量消长的历史趋势成为影响此时文坛人员构成及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贞观文坛在回眸过往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雅正、中和之美。贞观文坛的创作在太宗等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以箴规与颂美为主流的文坛风格。  相似文献   
39.
明代台阁文学受传统雅正诗学思想影响深远,在台阁体作家诗歌理论中可清晰地发现创作者本身诗学理论所具有的雅正观。另外,台阁体诗歌总集在编纂过程中突出表现了"关风雅"与"知其政"的选录思想,也正因为创作者和编纂者的双重影响,造成后期雅正诗学发展出现一股逆流。  相似文献   
40.
宋初文坛的唱和诗 ,不仅有切磋技艺、增进情感交流的功能 ,也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 ,尤其是增加了礼义教化功能。其倡导的雅正之风对宋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