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8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71.
俊美明月山     
宜春多胜游,最奇明月山。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理学家朱熹都曾为此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72.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争教育家,是怀川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几任教职,教育实践丰富,教育思想系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韩愈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宗匠巨擘。历代学者在韩愈作品上用力甚勤,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从中可以提炼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方法。今以韩愈诗为例,千年学术史里涌动着学术思想变革与学术方法创新的潜流,诸如典故注释之边界,标点方案之拓殖,"以本事系年"之策略等等,有待充分阐证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探求古代文学研究与数字人文的对话契机,避免疏离冷峻的对象化言说和裹挟包办式的单向度建构,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互赋能,以期真正实现人文学术研究的观念迭代与方法创新,促进古代文学学术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4.
安广禄 《知识窗》2007,(6):29-29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继承了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的思想,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认为写文章应该“明道”、“致用”,重道又重文,反对唐末、北宋以来文坛上流行的追求靡丽、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  相似文献   
75.
韩愈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把"以兴吾家"作为教育目的,不遗余力地"归女教男";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善于把义利结合起来诱导晚辈刻苦攻读;在与晚辈的日常相处中,又充满温情,富有幽默感,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76.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77.
韩愈的墓志铭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为达官贵人所写,为才学兼备所写,为至爱亲朋所写三个方面,这些墓志铭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形式活泼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而形成了其墓志铭散独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78.
韩愈革新碑志祭文文体,其百余碑志祭文中,人物"一人一样",行文"篇篇不同,达到绝妙之境界.其惊人的文学成就,突破了历来碑志祭文文体成规旧例,为文富于变化,写法不拘一格,在我国古代众多同类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9.
"推敲"谈屑     
“推敲”这一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关于它的来源,后人传述版本很多,介绍评说也颇不同,但这些并未影响“推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80.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