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8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841.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笔者不对"传道"本义加以诠释。笔者的愚见是:"传道",首先是教师的"道"要好:即品行好、师德、师风好。然后才能传好"道"。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具体说:就是敬业爱岗,对他人充满爱心,特别关爱学生,真正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相似文献   
842.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843.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的“明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韩文追求以不落陈俗、特立无匹的精神艺术个性来发明儒道,其所标举的“陈言务去”,并非仅仅体现于语言的创新,而是反映了其古文创作追求鲜明艺术个性的基本旨趣;柳宗元的古文并不刻意追求自异于众的艺术个性,而是以兼容众长、归本大中的旨趣发明儒道。“明道”方式的差异使韩柳在如何学习前代艺术,如何对待骈俪之文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韩柳的分歧源于其“道”论的差异,韩愈着力从开启主体道德自觉与智慧的角度发明儒道,他深刻地继承了孔子仁学注重主体之开启的理论追求,柳宗元则更多地关注对儒道之普遍性原则的探索。明道方式的差异在韩柳的古文艺术中有丰富的呈现,韩文善于以丰富的情事和生动独创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发明儒家的人伦之道,较少在义理上探幽入微;柳文则更富于思辨性。  相似文献   
844.
《刘公嘉话》记载:贾岛首次进京赶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这个字。又想用“敲”这个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相似文献   
845.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落,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人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846.
清人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丑为美”,以丑为美是韩愈诗歌美学思想。其艺术创造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愈对唐代诗歌美学思想的开拓和丰富。它是对传统的中和美的一个挑战,为中唐乃至后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经验。本文揭示了韩愈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探析了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47.
韩愈晚年遭贬来潮州当刺使仅八个月,则江山易姓为韩,为潮汕人民千古怀念,可见在潮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人可以比拟。故所以“韩愈与潮州”则成为千多年以来“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海内外研究韩愈与潮州多在于哲学、文学、教育、民俗等方面,研究韩愈与潮州生产力发展的尚无发现,也找不到文献资料。研究的人员多为历史、文学、哲学、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及理论工作者居少。研究一个在一个地区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固然可以也应该从他对该地区哲学、文学、教育、民俗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去研究、去考察。但仅此是不够的,不完全、不完整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具有重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848.
民俗形成的原因到底有哪些?陶立璠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曾从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地域的原因、宗教的原因以及语言的原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颇令人信服的阐析。但笔者感到,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地方的民俗建构还往往与迁谪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相关。很多著名的迁客逐臣都是文化名人,他们对贬所的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屈原之与岳阳、柳宗元之与柳州,等等。 中唐时韩愈贬放潮州,对潮州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潮州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潮州之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离不开韩愈。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849.
中唐文学家韩愈为文尚活求变,其碑志文堪称这类作品的典范。本文从结构创设,形象组合及语辞运用的无法入手,条述缕析,揭示其碑志文追求活法的外在形貌与内在思想情感特点,并归结到奇崛这一韩愈诗文创作的总体风格和美学追求上,最后对碑志文无法的创作成团进行若干探索,以祈通过碑志文这扇艺术之窗,以斑窥豹,总结韩文奇崛的文本现象及其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850.
《送高闲上人序》表现出了韩愈典型的创作心态。其中的“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仅是对高闲草书的赞赏,更为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由此形成了他诗文的“动”感,其突出表现是追求语言的情感力度以及求奇。这一特点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受王朝衰落带来的儒学衰微及佛教和市民文学的影响。而韩愈对高闲草书“无象之然”的贬评,既道出了他在创作动机上与禅僧的根本不同,也暴露出了他创作心态中自然体悟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