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8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韩愈认为书法、音乐都是外界事物有感于心而致外在显现,是人的心境情绪的反映,与其文学主张“不平则鸣”相呼应。强调了书法艺术创作与人生遭际密切相关,但因斥佛,未免胶着。  相似文献   
92.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与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韩愈在对传统“礼乐观”革新中,重建了“道统”,提出了根据才能学识、道德性情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把寒族士人的仕进要求作为“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了穷苦怨刺之言的正统地位。这就为他在文学上提出“不平则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93.
关于韩愈的故里,学界说法不一,主要有"昌黎说"、"南阳说"、"孟州说"和"修武说"等。2008年5月,我们赴修武认真研究了《韩文公门谱》,并实地考察了韩昶墓、韩愈衣冠冢、韩氏祖茔以及关于韩愈故里的碑刻,对修武的韩愈文化及韩氏的宗族沿革、繁衍发展、历史变迁有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认识,也期望为学术界提供一些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94.
该文从韩愈对中华文化史贡献的角度切入,从继承旧传统,创立新儒学;文学革命与文体创新;重视教育,亲身从事教育,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上卓有建树等方面,论述了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5.
韩愈在应用体写作领域成就煊赫,名篇辈出,无论在写作态度和写作技巧方面均为当时与后来树立了典范;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应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6.
本文着重从情感、文势、结构、语言方面分析比较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其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
文章考辨了《顺宗实录》的真伪、被修改的真实原因,修改后的《顺宗实录》与今天我们所见之《顺宗实录》的关系,以及它的史料价值和韩愈的史识等。  相似文献   
98.
试论韩愈古文与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与传奇生成于同一文化环境。小说与韩愈古文同其叙事性,证明了二者确有通同之处。韩愈融通古文与小说的创作尝试可分为“小说古文”和“古文小说”两个层面。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是古文与传奇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韩愈“小说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小说对于韩愈古文的影响还表现在后者对可读性的追求上。韩愈还熔古文与小说于一炉,大胆创新,写出了被人称为“古文小说”的《石鼎联句诗序》和《毛颖传》。中唐时文学审美的大趋势是由雅人俗,时风众势,韩愈不可能遗世独立。小说与古文两种文体间的天然联系对促成韩愈古文与小说的艺术交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9.
唐代的韩愈研究有50多家,有一些是对其人品、文品的批评,颇有分析研究的价值。就人品来说,唐人的评论已定下后来评价的基调:韩愈是忧国忧民的入世者、颇能奖掖后进的导师、秉正执笔的史官。在文品方面,确立了“韩文”的崇高地位,但对“韩文”的使用价值有所怀疑,对“韩文”的小说笔法有争议,对“韩文”的传记作品有不同的评议。唐人对韩愈的诗并未认真地作出明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0.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中晚唐战乱与庸政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力兴国与求仙避世的矛盾心理。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唐末士人孤独彷徨身影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