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7篇
  免费   10篇
教育   3246篇
科学研究   15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261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24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1.
追求真理 坚定信仰 1、仅存一页的《共产党宣言》草稿 全球仅存一页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亲笔手稿,其中头两行字为马克思夫人燕妮所写.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目前,这页草稿由德国波恩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收藏.  相似文献   
32.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阐释物质概念是对马克思物质观的本真还原。物质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实践性,即物质被遮蔽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性,即物质要经历总体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实性,即深入物质背后的社会关系来观照物质本身;批判性,即体现在对物质本身和资本逻辑下的物质关系和社会性质的批判。  相似文献   
33.
文章论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费尔巴哈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型,揭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这一转型的重要理论著作。选些论述试图丰富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的解释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4.
转形问题长期陷入数学求证困境,所得到的各种结果与中外研究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成正比。本文列举的中国人的三种解法,各有其特点。既要识别真伪性,也要识别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三种解法都以"西方构思"为本源,做出一点点创新(新的未必就不是伪的或不合理的),但都没有突破"西方构思"的基本框架。西方学者刻意追求数学证明,往往又止步在证伪"两个等于"。数学求证有一定的局限性。突破其局限性,不是数学技巧问题,而是数学思维问题。但是,改变数学思维终归替代不了从数学求证转换到非数学求证。  相似文献   
35.
时下中国进行着一场艰巨复杂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运动,这场运动呼唤理论的指导。文章从马克思对各种思潮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谐社会的实现(即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路径等四个方面的论述,探讨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6.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作为人所特有的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的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本文将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观点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力求揭示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的自由观,找到了自由与必然统一的生活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37.
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自己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改造为伦理学和价值学意义上来看待,是西方思想中固有的传统并且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人道主义偏重于对历史的人性化理解和解释,而缺少对人本身价值要求的真正关注;把人道主义当作伦理和价值学方面的准则和要求来看待,并把其当作理解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全部内涵.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西方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道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38.
从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是马克思幸福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这一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革命的转向。马克思用"批判"和"继承"的手段改造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脱离"乌托邦"式的幸福观,确立了基于实践的幸福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三重内涵:理性精神——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批判精神——现实与自我批判,人文精神——幸福人的崇高关怀。其中理性精神为基础,批判精神为核心,人文精神是灵魂。  相似文献   
39.
40.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外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些基本观点有其不合理性,即颠倒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未能架起"现有"与"应有"的桥梁,充满了先验色彩,从根源上滑向了唯心主义;分析其存在缺陷的原因并结合自然、社会因素,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正确的,即人的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联系国际国内现状,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