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06篇
科学研究   10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宁波帮是20世纪初上海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商人群体。从主流倾向看,宁波帮从中小商人到工商巨子,从家族财团到海外华侨华人,对上海辛亥革命多持同情与支持态度,有的进而参加这场革命运动,这充分显示宁波帮的历史进步性与革命倾向,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场革命的性质与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992.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在经济方面鼓励重商,在政治方面设立咨议局。其结果必然是使清政府"走错房间",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早在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诗界革命”这一口号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诗界革命”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其后又经由“专栏诗作”的进一步实践,最终确立了“诗界革命”的发展方向,并带来了近代“新派诗”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994.
课堂教学的存在是人们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体现。在人们过度追求有效性的同时,而又不由自主地促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追求有效性所涌现的问题,人们必须理性地反思有效课堂教学的变革走向。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光栅和光电技术设计高精度智能型转速表。在设计中引入单片机智能控制系统,以达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系统还设置有与PC计算机通讯的RS-232串行接口,可将连续测量数据通过PC机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图形显示,能较好地分析研究机械转动设备的启动、制动过程及对械转动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马尔库塞是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哲学。他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在于使生命本能得到肯定和发扬,艺术和审美具有革命造反功能,通过造就“新感性”来改造和重建世界。艺术和审美通过虚构的审美形式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但马尔库塞的“本能革命论”是一种主观设想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997.
社会习尚中的陈规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对之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而且制订了一些法规条例,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俗,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一代新风,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一个伟大成果.辛亥革命对社会习尚的改革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8.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蔚为壮观农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有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国统区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也有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农村教育实践。两者分别从“改良”与“革命”两个“入口”探索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之路,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内在理路”相通。其实验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当时农村教育与社会改革壮丽图景,也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宝贵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999.
在中国民主革命之初起之际,西方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社会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孙中山等人主张在中国民主革命的期即同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土地国有,节制资本,以免将来社会革命之发生,而梁启超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将来的事,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充分发展资本主义,以抵御国际资本的大量侵入,两派各执一见,展开激烈论战,传统观念认为,孙中山一派的观点是可取的,进而斥责梁启超反原社会主义。史实距今100年了,冷静反思,应该有一个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