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柏格森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性、革命性及指导性的特点,在教育学方面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德育都有价值,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指出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认为它是僵化的、静止的和空间化的,因而无法表达动态的、整体性的和时间性的心理绵延,庄子也论述了言不尽意的语言观。他们都认识到语言不能表达直觉,不能认识实在,而他们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文学特质,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构建了他们独特的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13.
同许多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一样,柏格森企图使自己的哲学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之外。他所利用的洞察世界的方法不是概念的、分析的、理智的方法,而是非理智的、直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柏格森"生命哲学"以时间为突破口来探析生命的本质,并认为只有生命时间才能体现其本质。儿童是有着自身的生命时间的个体,其生长过程也是按照其独特的时间发展阶段来进行。从柏格森时间观方面来探析现代儿童的时间观可知,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应遵循其特有的生命时间,应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上,尊重儿童特有的"真正时间",让儿童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杨韵 《体育科学》2011,31(3):87-92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解读,对其内在深刻的机械论与目的论批判、生命的冲动与创造本质以及意识的绵延自由的基本思想进行剖析,继而以体育本质作为基本切入点,沿袭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轨迹进行了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面对现有体育本质论中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思想桎梏,研究认为,体育的本质在生命这一深远范畴下,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体育生命冲动与创造,与体育的意识绵延自由的本质。而这也正是体育本质之于人、之于生命整体最为真实而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生命哲学理论的解读,依托柏格森的哲学理念,沿袭对机械论与目的论的辩证批判,深度解析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的思想理念。以竞技体育的本质归属为研究视角,归置生命哲学的思想轨迹,进行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一方面,研究竞技体育的本质发展多质争论与工具论,究其本质迷失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本质归属于生命哲学理念范畴,以其思想理念消解其迷失与发展的困惑,反思竞技体育发展本质的生命内涵与意识绵延。  相似文献   
17.
自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与"镜子说"一直占据着文学创作"真实观"的主流地位,这一共识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完备。然则现代主义的盛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对真实的认识。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照下,以《斯万的爱情》为例来探寻普鲁斯特对真实与时间的看法,可以还原其建立在独特时间观基础上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文学巨匠.其思想深受亨利·柏格森强调变化和生成的生命哲学的影响.<喧哗和骚动>中的人物创作体现的是"固定的身份是从体验和变化的洪流中产生的"这种生命哲学思想.目的在于说明,人不能固守在过去或现在之中,也不要试图控制时间的流动,而是应该去适应变化.那些不能接受变化的人,最终不是自我毁灭就是遭人毁灭;而那些能够在时间和变化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的人,才可以幸存下去.  相似文献   
19.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科学研究中孤立的分析方法的弱点,企图通过直觉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反映直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为了探讨直觉,柏格森完全排斥理性,过分夸大直觉的作用,并赋予直觉以神秘的体验性质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发轫于20世纪初、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柏格森的生成哲学,为我们解读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视角。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出发,教师的成长不是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简单集合,教师的发展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内在生成的。教师不是先验预成的,而是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走向无限可能的,是在学校的真实场景中不断实现发展的共可能过程。教师成长不仅是其理性内省能力的提升,而且更是其生命直观精神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