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维吉尼亚·伍尔夫提倡只有心灵的感悟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这与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学说不谋而合。伍尔夫文学作品与伯格森哲学学说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此外伍尔夫的艺术创作中鲜明地体现了伯格森的时间学说以及直觉主义认识论。因此,当结合伯格森直觉主义哲学学说去欣赏、解读伍尔夫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穿透表面现象,把握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22.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2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的文学真实观产生了最直接、最集中、最深刻的影响:关于“个人的真实”的看法、关于“文明、秩序”的态度、关于作家要处在“不断发现之中”的观点及对非理性层面的把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可以在生命哲学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24.
直觉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存在,它不仅是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方法,而且是生命本身的重要内容。教学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要开发学生的直觉。因为直觉意味着文本理解的多样性;直觉能把握语言无法把握的东西;直觉是获得内在知识的方法;直觉可以把握运动变化;直觉可以使学生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5.
直觉在柏格森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西方传统理智方法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的直觉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也有可取之处,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6.
This paper develops and defends a notion of trust in higher learning, and examines the pedagogical challenges of its pursuit within the spher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argu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a critical, dia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yet it is a pursuit and sensation that can be imperiled by many of the demands and restrictions placed upon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discussion is of a philosophical nature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perspective on a concept that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in recent educational debate.  相似文献   
27.
梁漱溟早年即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二人的交往则始于1920年。1925年梁父遗稿《伏卵录》的披露,加深了彼此的师生之情。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体现在:都赞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有契合点,都倡导心学。梁漱溟对梁启超评价很高,亦不讳言其不足,这有助于全面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28.
近些年,时常有大学生自杀和他杀的现象,有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迫切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了解了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看大学生的生命意蕴,从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生命冲动、创造、直觉等观点来看其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9.
Kevin Corrigan 《Interchange》2005,36(1-2):179-198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view which has come to be accepted in modern times, that ideas or thoughts are discrete items of information or concepts from which all feeling and movement must be radically extirpated, if not exorcized, represents neither some of the more subtle trajectories of earlier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 nor, in particular, the dynamic thinking of Bergson and Whitehead. The thought of Bergson and Whitehead plunges one radically into movement, connectedness, newness, and unfinishedness in such a way that Whitehead, for example, proposes an entirely new view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the holy engagement of the idea in the tender movement of understanding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ritualized mutual slaughter that lurks not so inconspicuously in the shadow-sides of our educational systems.  相似文献   
30.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