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81.
The future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as public institutions is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continuing debate, underpinned by the issue of what constitutes valid knowledge. Where in the past only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codified by academics was considered valid, in the new economy enabled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he procedural knowledge of expertise has become a key commodit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this expertise is increasingly seen as a priority by inten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ies have traditionally proved adaptable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bu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date of their success in accommodating to the scale and unprecedented pace of chang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or to the new vocationally-oriented demands of their course clients. 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 ones are now at work.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Learning have enabled the infiltration of commercial providers who are cherry-picking the most lucrative subject areas. The prospect is of a fractur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less adaptable universities consigned to a shrinking public-funded sector supporting less vocationally saleable courses, and the more enterprising universities developing commercial partnerships in eLearn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is paper analyses pressures upon universities, their attempts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which may result. It is concluded that a diversity of partnerships will emerge for the capture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combining expertise from the economy with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of the academy.  相似文献   
82.
装饰图案教学在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理念形态的研究和设计要素的基础训练,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形象思维对客观物象,以夸张、变形、联想、幻化、巧合和虚构的创作手法,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83.
祭祀词是原始宗教仪式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一书中集录的祭祀词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程式化内容,以展现祭祀词在建构、传承、流布中固有的程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84.
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复本试卷平行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类:试卷结构的、题目内容的、题目功能的和结果分数的。复本试卷内容上的平行是试卷平行性的前提与基础,对内容平行的判定主要通过专家判断题目的取样代表性来实现。对复本试卷总体分数的比较主要借助方差齐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还可通过雷达图比较同一专业下多个学科的水平变化。题目功能的平行主要借助难度分布和区分结构的比较,多个难度级别分值相差较大表明复本试卷未能满足平行性要求,不同区分功能类型的题目分值较为一致则表明试卷实现了区分功能的平行。  相似文献   
85.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主体视角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社会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都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展开的客观历史进程,"三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依次更替有其必然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是处在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之中。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使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回归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上,而且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现实可靠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86.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诗人善于寻找与诗的内容吻合的艺术形式,将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人格与诗格统一,沉郁中见风骨,顿挫里显精神。  相似文献   
87.
英语的称谓形式虽然没有汉语称谓形式那么复杂,但使用起来却也非常讲究,因为它反映的是英语国家的一种民俗。只有熟知这些习惯、选用得体才能在英语社会特定的语境中将汉语特有的称谓形式转换为规范的英语称谓形式。  相似文献   
88.
英汉语言表达由于民族思维的差异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也有其共性,英语有不同类型的从句.汉语也有相应的表达,其中英语条件句是常见的从句,汉语也有条件句,但与英语条件句相比,汉语条件句的表达用词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本文归纳了汉语条件句的类型,并就其含义译成不同类型的英语条件句,从而使读者对英语条件句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9.
结合实例 ,探讨“总分式”复指短语的类型、特点、格式及其变换等 ,并分析常见的两种错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